基于文化仿生的汽车造型设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2
/ 2

基于文化仿生的汽车造型设计探究

张雨强 郭山山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保定技术研发分公司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目前仿生设计已经从单纯的外观仿生发展为文化仿生设计,文化仿生是一种传统本土文化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表现方法。表达设计者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发扬。

关键词:仿生设计;文化仿生;汽车造型设计

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了必须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及汽车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满足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汽车的造型蕴涵的文化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1文化仿生的含义及设计模式

文化仿生设计是以文化领域的事物形态或表达的意象作为仿生对象,借助仿生设计方法,在产品的外观或功能方面赋予其文化含义并实现传统文化审美的传承。按照不同的仿生对象,文化仿生的设计模式包括:文化表象仿生、文化意象仿生和文化想象仿生。

1.1表象仿生

文化表象仿生一般具有明确的仿生原型,是设计人员通过汽车造型展现文化特征及表达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仿生模式。汽车的外观造型比较形象,容易被消费者感知,是汽车造型仿生设计中常用的仿生设计模式。文化表象仿生所仿生的对象一般是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具体事物形象或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符号元素,包

括人造景观、自然物或者是抽象文化元素。如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宝塔、寺庙或京剧的各种脸谱等等。

1.2意象仿生

意象仿生是一种通过意识形态来设计汽车外观的的仿生设计方式。它超越了传统形象或符号的具体表象,对这些具体表象承载的文化意义、表达情感及观念进行承继式并发扬式模仿,通过汽车造型表达对这些内涵文化的感知和理解。这需要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高的理解,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能做到取其文化精髓来仿生到汽车外观上。

1.3想象仿生

想象仿生是一种“超文化仿生”模式,它没有具体的仿生对象,想象仿生超越常规的文化仿生模式,通过对潜在文化的洞察预想未来文化的发展。并将这种预期文化植入设计的汽车造型之中。是一种前瞻性和创想性文化仿生模式。例如一些公司为避免汽车的拥堵设计出一种只有一个轮子的汽车,

目前这属于一个概念。

2文化仿生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2.1仿生设计学的设计方法

仿生设计学的设计方法是通过抽象及隐喻的方法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形象进行提炼,了解具体形象表达的念义。将这些文化内涵呈现于汽车造型设计中去,达到实现“外形”与“内涵”的匹配,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2.2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类型学设计方法是对同类型事物原型进行提取,剥离出事物的类型。可推断具体事物与内涵意义之间的关系。它能保持传统文化意象的连续性并能将新老文化关联起来运用。因此类型学设计方法中的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文化原型的选择,二是文化类型的转换。

2.3多元文化设计的设计方法

多元文化的设计方法是一种综合文化设计方法,它需要通过研究古今中外社会文化,进行文化差异分析、

文化进化特征分析,进而推断汽车文化的发展趋势,达到本土文化汽车造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性。

3文化仿生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文化仿生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及汽车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一款具有本土文化特设的新感念车为列分析文化仿生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3.1预期要求

适用人群为年轻人,用途为城市用车,汽车造型凸显中国文化特色。

3.2仿生原型提取

年轻人需要的汽车更注重多功能及汽车的总体动感。如果能在汽车上设计出多功能或能“变身”使用的

汽车将会收到非常大的欢迎;设计时将明式家具造型大方、比例合理,轮廓简练舒展的造型方法应用于意象仿生中,便于形成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汽车风格;另外,“龙”是祥瑞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将龙头及龙爪等部分作为表象仿生的原型能在汽车上明显的体现传统文化特征。

3.3文化转换

根据上述三个设计模式进行具体的文化转换:第一步,通过文化想象进行车型初步设计;第二步,利用明式家具造型大方、比例合理,轮廓简练舒展、刚柔相济的的造型方法对汽车侧线条轮廓进行优化设计;第三步,在车身前脸、侧脸、轮毂上仿生龙的具体特征。

3.3.1文化想象设计

为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及扩大汽车的功能,参考旋转屏手机将驾驶舱设计为可伸缩或可旋转的,具备轿车与皮卡双重功能,既能载人日常出行,也可载渔具、野炊用品或小型货物。将行李舱盖设计为可拆卸式来拓展载物空间;取消后排座侧风窗满足驾驶舱的伸缩要求,采用全景式天窗设计及额外车盖板保证车型的前卫性及完整性。

3.3.2文化意象设计

汽车车身的侧面造型是车身最重要的设计部位,从车身侧面消费者就能读到整车的造型风格及文化内涵,

车身的侧面造型可利用各种轮廓线及特征线来控制。为便于设计侧面造型将引擎盖顶端线定义为C1、

车厢顶端线定义为C2、尾箱顶端线定义为C3、侧车窗下沿线定义为C4、腰线定义为C5、车底线定义为C6。不同的曲率结合能表达不同的风格。侧面顶型线由线条C1,C2,C3组成。方案1中C1,C2,C3三线曲率半径较大,曲线间平滑过渡,同时C4,C5,C6曲率半径也很大,气流阻力小,运动感强,但车身整体造型偏柔和,不利于下一步龙形的仿生;考虑车身变形的要求,方案2中,将车厢顶端线C2和尾箱顶端线C3、进行了回收式过渡设计,转角处出现棱角,侧车窗下沿线C4采用锐角转折增强形态分割特点,车底线C6也采用拱桥设计。但是车身的界面突变容易使气流出现混乱或涡旋,高速行驶时车身阻力大且车身平稳性不好;针对以上问题设计第3种设计方案,吸收明式家具曲直结合的结构特点将车厢顶端线C2和尾箱顶端线C3的拐角过渡进行了“前曲后直”优化处理,做到曲直平滑过渡,同时增大侧车窗下沿线C4上转折处的圆角半径,用大圆弧连接前低后高的两直线,实现刚柔线条结合;为增强汽车的动感,模仿短跑运动员的预备姿态,将侧面车身最核心部位的腰线C5从优化

为为前底后高的一触即发的动感造型。同样C6从也改为前低后高的弓形设计增强整车的肌肉感。优化后的车身上下高度成黄金比例,线条刚柔结合,动感实足,具有很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3.3.3文化表象设计

汽车的前脸及侧脸和人的面部一样能识别物体的主体特征,从汽车前及侧脸面能看到:车顶、挡风玻璃

、引擎盖、进气格栅、保险杠、前照灯、后视镜、车轮等部件。依照龙的形象特征,提取龙头部及龙爪主要特征与汽车的前脸、侧脸及车轮进行关联。将前照灯的下沿线靠近格栅处设计出下凹区域,整个区域延伸至保险杠下沿。进气格栅与保险杠浑然一体,两侧前照灯轮廓线上翘似龙角,引擎盖边缘线似龙的头顶,保险杠轮廓线构成龙的下巴部位。从侧面看,进气口轮廓线由于保险杠的加宽呈现中间窄两边宽的如同龙嘴的轮廓特征,近一步与龙面部形象相呼应。此外,龙爪的五爪造型可以仿生到汽车的轮毂上增强汽车的动感,显示超强的抓地力与极速特征。

4结论

本文分析了文化仿生在汽车造型设计中不同的模式及方法,并用实际案例分析了文化仿生设计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过程。文化仿生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的表象及内涵上引领至更深的层面。设计者应充分分析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式,仿生传统文化精髓并做到传统文化在汽车造型上的合理发扬。

参考文献

[1]侯敏枫.汽车车身形态仿生设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2]于帆等.仿生造型设计[M].武昌:中华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于帆.仿生设计的理念和趋势[J].装饰,2013,56(4):25-27.

[4]韩维生.后仿生设计方法探析[J].包装工程,2011,32(22):64-67.

[5]金海明.产品造型的仿生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4,31(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