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岸线规划及管理思路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7
/ 2

河流岸线规划及管理思路方法探讨

丁祖原

身份证号: 34290119861103**** 安徽池州 247100

摘要:河流岸线规划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河流岸线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发挥。本文在简要介绍河流岸线主要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河流岸线规划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河流岸线管理思路,供河流岸线开发提供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河流岸线;规划方法;管理思路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河流岸线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等的充分发挥受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而现阶段的河流岸线规划和管理中,出现了权责不明、功能区划分不合理、过度开发等问题,造成河流岸线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等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且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加强河流岸线规划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河流岸线主要类型概述

河流岸线基于人口密集程度,可划分为城镇区域岸线和乡村区域岸线两类。前者予以细分,具体包括生活型岸线、景观步道岸线、休闲观光岸线、生态自然岸线四类;后者予以细分,具体包括港口岸线、工业仓储岸线、农渔业岸线、交通水利建设岸线、生活旅游岸线、生态保护岸线等[1]。可见,河流岸线类型众多,且不同类型的岸线空间、资源条件等不尽相同,意味着河流岸线规划和管理也应结合不同类型的河流岸线,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保证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有效保护河流岸线生态系统。

2.河流岸线规划方法

2.1功能区布局规划方法

河流岸线功能区布局规划时,需立足于河流岸线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筹考虑河流岸线生态功能区、河流保护现状和开发利用需求等因素,以生态保护为红线原则制定规划方案,构建完善的河流岸线生态保护功能区,确保河流岸线生态系统稳定、健康、持续运行。以农村区域岸线为例,功能区具体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修复区、开发利用区、过渡区四类,基于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视角下动态分析和评估不同功能区的生态学过程、生态环境变化问题等,科学确定不同功能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同时统筹考虑经济发展要求,正确处理短期发展和长远发展、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等之间的关系,科学优化岸线各功能区的布局模式[2]

2.2纵向形态规划方法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而言,景观单元边缘曲折度和宽度两项指标共同决定生物生境。通常情况下,弯曲单元边缘生态效益高于顺直单元边缘。基于这一认识,河流岸线纵向形态应保持原自然形态,为河流岸线水陆生物提供多种栖息地,以此有效保护河流岸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提升河流岸线生态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河流岸线纵向形态规划方法有经验关系法、复制法两类[3]。首先,经验关系法,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缺乏大量具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情况下,应依据河流水文特征和地形地貌进行规划,构建出与之相应的模型,模型分为数学或者物理两类,用于模拟试验明确地貌形态和水文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以此关系为依据确定河流岸线纵向形态的各项基本参数,为开展河流岸线纵向形态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2.3岸线范围与控制线规划方法

河长制强调河流生态控制的严格管控,根据现行相关法律中的具体规定,合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而岸线范围科学划定是实现河流生态控制的关键。岸线范围的确定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河流岸线控制线的确定,具体包括临水控制线和外缘控制线,在具体确定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现行相关规定进行科学确定。其次,河流岸线宽度的确定。河流岸线宽度确定指的是明确一个河流岸线宽度范围,即保证河流岸线宽度满足特定条件和特定功能要求的宽度,通常包括最小宽度、最大宽度、最佳宽度三类,当中最小宽度是满足河流岸线各功能区最小宽度要求;最大宽度则是指满足河流岸线各功能区的最大宽度要求;最佳宽度指的是在满足各功能区、生态、经济等一系列要求的基础上,还满足防洪能力强、生物栖息地要求等要求的最佳宽度[4]

2.4岸线保护和生态修复规划方法

河流岸线保护和生态修复目的在于保证河流岸线生态系统正常运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全防护工程规划。针对部分冲刷严重或者防洪要求高的河流岸线段,需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所用材料主要以当地材料为主,辅以人工材料,以此提高安全工程经济效益,若部分河流岸线段淤泥沉积严重或者泄洪能力不强,应采取清淤疏浚、拓宽切滩等措施,有效提高河流泄洪能力。二是水利枢纽工程规划。依据各功能区防洪需求、堤岸现状等,科学规划设置涵洞、桥梁等水利设施。需强调的是堤岸建筑物具体位置的确定和施工工艺的选择,需重复考虑功能区类型、防洪需求等因素予以确定[5]。三是生态保护工程规划。依据河流岸线现状,在不改变泄洪能力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岸线湿地,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严禁耕种、建设等人为因素破坏岸线生态系统,为构建多样化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3.河流岸线管理方法分析

3.1建立分级岸线管控机制

河流岸线科学规划各功能区的基础上,强化各功能区管控。同时,综合考虑河流岸线生态保护现状、开发利用需求,科学分为三级岸线管控机制,具体如下:首先一级管控,生态岸线范围内实施红线生态管控,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活动,重点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促使其生态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其次二级管控,基于一定的要求下实施开发利用活动,打造地方特色。最后三级管控。基于生态保护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形成河流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的局面。

3.2加强动态监测

河流岸线生态保护工作的落实,需重视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河流岸线监管系统,为实时动态掌握河流岸线演变、使用情况提供保障。同时,以动态监测信息为依据,定期科学评估河流岸线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为开展河流岸线针对性管护提供技术、信息支持,从而有助于提高河流岸线管理工作质量。

3.3建立河流岸线规划和管控示范区

以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选择典型河流岸线段,设置总河长负责制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分级岸线管控机制要求,充分考虑河流岸线各功能区的特点和现状,设置与管控机制等级相符的河长岗位,并依据管控工作要求,明确各河长岗位职责。与此同时,编制岸线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控制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布局和控制范围,并科学制定岸线生态保护与修复计划、岸线开发利用有效管控措施等,以此有效构建岸线规划和管理示范区。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区指导其他区域河流岸线科学规划,以此有效提高河流岸线规划和管控工作效率和质量。

4.结语

总之,河流岸线规划和管理与河流岸线生态系统稳定运行息息相关。因此,针对河流岸线规划和管理中的问题,有必要构建以河长为中心的分级管控机制,加强动态监测,有效提高河流岸线管控水平,为充分发挥河流岸线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等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蔡晶,陈星,张其成,许钦.河流岸线开发适宜性及发展潜力研究[J].人民长江,2020,51(01):36-43.

[2]金岳.河流生态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布局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12):23-27.

[3]王嘉翔.黑河中游甘州段河道岸线规划的技术路线分析[J].中国水利,2019(03):35-37.

[4]邓雪湲,干靓.韧性理念下的高密度城区河流护岸带生态改造研究——以上海市“一江一河”岸线为例[J].城市建筑,2018(33):48-51.

[5]夏继红,周子晔,汪颖俊,彭苏丽,张琦,王金平.河长制中的河流岸线规划与管理[J].水资源保护,2017,33(0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