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细化护理流程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6
/ 2

观察细化护理流程对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

周洁 王瑞丽(通讯作者)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探究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护理中,采用细化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开展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采用细化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措施护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护理组患者,且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P<0.05)。结论:在患者接受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治疗过程中,采用细化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于提升患者诊断效果,改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细化护理流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不良反应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是当前诊断眼底疾病最常用、最基本的眼底血管造影方法[1]。其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患者眼底疾病症状,对及时诊断患者疾病,相应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采用该类诊断方式,容易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主要包括恶心、头晕等,较为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的风向。因此在患者接受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过程中,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缓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采用细化护理措施对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9例,患者平均年龄(36.41±5.43)岁。排除其他因素对于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采用随机分配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平均年龄(35.22±5.43)岁;护理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平均年龄(34.66±6.47)岁。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一基础上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研究知情通知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进行。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在这一基础上依据患者分组不同,相应的给予患者不同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开展积极沟通,目的在于了解患者临床疾病情况以及患者基础资料。在这一情况下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开展相应的健康宣教,目的在于向患者讲解诊断方式以及诊断效果,并告知患者该检查方式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为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开展扩瞳实验,当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时,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处理,改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细化护理流程模式。首先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临床疾病症状,并需要对患者药物过敏情况,既往疾病症状以及过敏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记录。在这一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变化趋势,当患者存在不适宜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时,及时更改检查措施,避免影响患者疾病治疗。

其次,在患者接受检查前,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重点在于讲解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方式方法,以及术前准备措施与术后注意事项。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讲解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以便于患者了解疾病检查知识,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在实际检查前,需要患者在检查通知书上签字,并对造影检查室内相应的检查设备以及医疗器械提前准备妥当,确保符合患者诊断需求。

在患者接受检查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存在不良心理情况,并需要告知患者检查后皮肤、尿液发黄属正常现象。在这一基础上,医护人员需要依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为患者调节用药注射速度毛病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情况。

最后当患者完成检查诊断后,患者留院观察24h,确保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在这一过程中,针对部分存在不良反应,如呕吐等,采用有效措施处理,缓解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即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头晕等,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不同护理措施能够缓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显著高于护理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恶心

呕吐

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

50

4(8%)

3(6%)

3(6%)

20%

护理组

50

1(2%)

1(2%)

1(2%)

6%

χ2

-

-

-

-

8.6649

P

-

-

-

-

0.003

3. 结论

荧光造影是相对安全的检查眼底疾病的诊断方法,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属于有创性检查,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2]。在这一基础上,患者通常表现为存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疾病诊断检查依从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在患者接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检查过程中,介入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提升患者检查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护理措施主要通过采用针对患者检查过程的基础性护理措施,即针对患者疾病症状开展相应的临床健康教育、检查前指导等措施,从而实现对于患者不良诊断以及反应的护理干预。但是该护理措施效果有限,无法为患者提供细致的护理措施,增加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细化护理流程主要是指针对患者临床疾病检查流程,相应的给予患者全方位细致性护理服务。其重点在于深化护理工作内容,从患者接受检查前到患者完成检查后,予以患者针对性的细化护理,对于改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在邓莹[3]的研究中,针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细致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检查准确率。

综上所述,针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细化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检查效果,对于及时介入患者疾病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秀艳, 乔翠云, 付笑笑. 程序化护理对荧光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 v.35;No.138(03):46-48.

[2]花喜玲, 王蓓, 彭锡嘉. 眼底荧光素钠造影术中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39):136.

[3]邓莹.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防治和护理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3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