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8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赵丽妍 范泽玲 吴立华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北京市 昌平区 1022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7年9月~2019年4月诊治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85例作为治疗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恢复效果和复发例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恢复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恢复总有效率73.81%,观察组治疗效果好;观察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13例,观察组复发例数少,组间数据对比P<0.05。结论:在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可显著促进炎症吸收,降低复发风险,取得了积极的治疗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湿热瘀结;盆腔炎;临床效果

盆腔炎性疾病是常见的妇科病,可发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中,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单纯的治疗虽可控制疾病进展,但治疗后易复发,不利于疾病康复。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认为病机在于热、湿、瘀邪郁结在胞宫和胞脉中,冲认气血失调,表现为湿热郁结[1]。湿热为病因,血瘀是病理产物。本文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先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抽取我院在2017年9月~2019年4月诊治的85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按照双色球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的年龄为(43.9±0.3)岁;对照组的年龄为(44.6±0.2)岁,患者的年龄对比无意义。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西医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湿热郁结型辩证诊断标准:主症下腹刺痛、胀痛、腰骶胀痛、带下色黄、量多、质稠;次症有乏力、低热起伏、经期延长、小便黄、舌质暗红、脉旋滑等。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如妇科肿瘤、阴道炎、急性盆腔炎病情危重、支原体生殖道感染等。②不符合中医湿热瘀结型症候诊断标准。③精神障碍、不同意参与研究、肝肾功能疾病、药物过敏、妊娠期或哺乳期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奥硝唑0.5g口服,1次/d;头孢西丁3.0g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5d。

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方案与对照组相同,静脉滴注的同时口服中药(盆腔炎Ⅰ号)、中药灌肠(盆腔炎Ⅱ号)进行治疗[2]。盆腔炎Ⅰ号处方剂量如下:败酱草12g、延胡索15g、白花蛇舌草12g、野菊花12g、红藤9g、蒲公英12g、赤芍10g、当归12g、丹参9g、赤芍10g、黄柏10g、莪术9g、三棱9g、山药12g、香附12g、泽泻9g、党参12g、薏苡仁12g、山楂9g、白术12g。水煎服,100ml/次,2次/d,在早晚餐前30min温服。盆腔炎Ⅱ号处方剂量如下:土茯苓12g、红藤12g、白花蛇舌草12g、鱼腥草15g、蒲公英15g、党参9g、紫花地丁9g、苦参9g、透骨草9g、茵陈9g、水蛭9g、鳖甲12g、莪术9g、三棱9g。每日睡前排便完毕后进行灌肠治疗,将药液凉至37℃左右。将100ml盆腔炎Ⅱ号药剂注入灌肠袋后从肛门内塞入20cm,缓慢灌入药液,保持30min,连续治疗10d。

1.3治疗效果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0d后的恢复效果,显效:发病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正常;有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压痛感减轻,B超检查包块明显减少;无效:患者症状无好转或加重,B超检查包块减少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统计疾病复发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9.0来分析与检验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若数据对比有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治疗恢复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恢复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恢复总有效率73.81%,观察组恢复效果好,数据对比P<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效果数据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3

23

18

2

95.35*

对照组

42

14

17

11

73.81

注:与对照组相比*,X2=15.07,P<0.05。

2.2疾病复发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观察组疾病复发3例,对照组疾病复发13例,观察组复发例数少,X2=11.98,P<0.05,观察组复发风险明显降低。

3 讨论

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属于“经水不调”、“经行腹痛”、“热入血室”等范畴,病机为经行空虚、胞脉空虚后湿热侵入胞宫,邪热炽盛,血脉受损。治疗原则为活血止痛、清热利湿、化瘀软坚和兼顾扶正等。西药抗生素治疗易导致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增加治疗难度。

女性盆腔器官内血液运行丰富,紧靠直肠,采用中药灌肠的治疗方式有助于药液直达病灶部位,促进药效吸收,提升盆腔内的血液循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中药口服发挥清热化瘀、清利湿热等功效,中药灌肠可促进盆腔内血液循环,提升药物吸收效果。灌肠治疗可软化盆腔组织中的结缔组织,加快组织修复,促进炎性吸收[3]。药物主要成分中的土茯苓、红藤、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等药物可清热解毒;水蛭、三棱、鳖甲和莪术等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功效[4]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复发率3例,数据与对照组相比有意义,表明中西医结合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取得了积极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炎性症状,降低复发风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艳玲.综合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0):185-186.

[2]陈瑶,姜晓春,杨鉴冰,郭晓星.盆炎消联合盆腔灌注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03):117-120.

[3]钟高堂.清热调血汤配合消癥散外敷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4):1533-1535.

[4]孙霞,丁世幸.抗生素联合中药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5,47(1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