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问题梳理 与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问题梳理 与应对措施

吴国富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宏桥小学 465550

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小学探究型课程教学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发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开始从“娃娃”抓起,小学课程实施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分必要。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更好地整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我校在积极探索“121”三段式课堂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学;课程整合;问题措施

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探究型课程,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有效促进其思维发展。利用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展探究型课程教学,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梳理及其剖析

教学主体定位出现偏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的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而是需要把教学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来转化,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优化学习模式。在当前绝大部分小学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不够到位,只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直白的呈现,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多媒体电子设备的运用只是换个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灌输。

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偏差。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来培养。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很难将这三个方面做好协调,在教学时总是被传统的教学观念所束缚,潜意识的强调对知识的把握和对技能的学习,在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方面多有忽视,导致了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度不够[1]

对课程整合的方式不当。要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策略,而非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教师布置课前网上查询资料预习,课堂以多媒体进行讲解授课,课后学生再通过网络来完成作业,看似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了,但仔细思考其中的操作,与传统的教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借用了信息工具而已。

二、应对策略分析

(一)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整合当中,一定要思考整合的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接受程度的深浅,立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空间,构建以共同协作、自主探究为主题的课堂体系,认真把关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为学生提供可靠安全的课堂内外知识来源。低龄的小学生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家长监督、教师家长沟通的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增加学生对课堂对知识点的参与和互动,在教学中要挖掘课本潜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充知识点,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课前课后自主探索,通过借阅图书,或者借助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锻炼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现代化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能够完美的驾驭好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理和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并不是普通的利用信息技术去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它是能够适用所有课程和科目的,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是兼容的,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把多媒体和网络作为实施的教学媒介,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2]

(二)引入平板电脑,依托新媒体进行拓展学习

探究型课程教学注重探讨、研究,而探究需要学生广泛、深入参与课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探究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必要的教学条件,保障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对此,我校要求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便携电子设备为教学互动提供支持。如为各学习小组提供平板电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生活中的塑料》一课的教学为例:课程内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投放等社会热点话题。教师将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这一社会热点事件作为教学导入,再围绕本课教学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看法

信息技术不是网络技术,教师要搞清楚两者的关系。网络包罗万象,资源质量良莠不齐,不能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而结合,太过注重工具性,会导致网上素材资料获取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小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够,对资料的识别能力不足,反而不利于课程的整合以及对知识的把握。

建立“121”三段式课堂模式,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做好引导工作,随着智能化时代的降临,小学生对于网络上已经十分的熟悉,对各种新媒体应用教学基本掌握,但并不能说明小学生具备了信息化课堂所需要的信息素养,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探究型课程教学,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探究型课堂,并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转变小学教学方式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加快教学改革的进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科学整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吸引力和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小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海口市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对策——以XX小学为例[J].杨琼.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03)

[2]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J].宋有鹏.教书育人.2019(01)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电化教育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贫困山区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JKGHDHZX-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