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3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陆敏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 100000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探究该干预措施对病患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人员根据本次研究目标选取了符合研究需求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112名,将选取的110名病患分为基础组56名、实验组56名。将内科常规护理模式给予基础组的56名病患,将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实验组的56名病患,对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为98.21%,基础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为85.71%,可见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病患资料

研究人员根据本次研究目标选取了112名急性心肌梗死病患,选取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选取的病患均接受过专业的临床诊断,被判定为急性心肌梗死。将选取的112名病患分为基础组56名、实验组56名。基础组56名病患中男性居多,人数为30名,病患的年龄上限在70岁,年龄下限在51岁;实验组56名病患中女性较多,人数为31名,病患的年龄区间在53岁至69岁之间。

1.2护理方法

1.2.1基础组

对基础组病患给予常规的抢救治疗措施,及时给予病患吸氧,扩张病患的冠状动脉血管,并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措施。在对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相应的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主要内容有:观察病患的生命体,评估病患的病情等,并根据医生的嘱咐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

1.2.2实验组

该组病患同样接受常规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之上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2.1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

第一,院前急救护理。在病患接受救治前,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完成病患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监测等工作,为医生的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如果病患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需要辅助病患采取正确的卧位姿势,严禁病患自主翻身。如果病患不存在消化道溃疡,可以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抗凝,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病患的临床症状,并配合医师将病患转入到最近的医院,待病患转运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病患的病情变化给予密切的观察。

第二,院内急救护理。在病患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需要将其送入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给予开通静脉通道、吸氧以及监护等护理工作,并应用诸多的监测设备对病患的呼吸、血压等进行监测,如果病患存在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告知医师,由医师进行处理。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而言,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在这过程中,病患的情绪起伏不定,可以适时给予止痛镇静的措施。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的动脉血氧逐渐下降,因此需要及时吸氧,早期足量的吸氧可以使梗死面积的扩大得到有效控制,使病患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此外,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患的病情对输液的液体总量以及输液速度进行控制。

1.2.2.2心理护理

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在发病时,病患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因此部分病患存在心理问题,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进行治疗时需要给予病患相应的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护理使病患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疏导,从而使病患的心理状态趋于稳定,待病患的心理状态得到调整之后,病患的身体状态也会有所改善,对于治疗效果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1.2.2.3健康宣教护理

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而言,在患病1周内应该保持卧床休息,卧床休息可以使病患的情绪稳定,在这期间,应该谢绝探望,护人员需要在病患日常生活中给予协助;在住院接受治疗的第2周,病患的日常活动主要在床上开展,根据病患的身体恢复情况,可以辅助其在床上开展一些四肢活动;如果病患的病情恢复较好,在3-5周内,护理人员可以辅助病患进行一些室内活动。在病患卧床休息期间,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辅助病患进行一些肢体活动,并给予病患相应的皮肤护理;病患的饮食应该以半流质食物为主,从而使病患的肠道蠕动得以保持。

1.2.2.4出院指导护理

出院之后,医护人员需要嘱咐病患服用相应的药物,并定期来院检查。在日常生活中病患应该放松心态,保持心境平和,在天气变化时,病患需要注意保暖。此外,还需要经常携带硝酸甘油等应急药物。

1.3疗效判断标准

将疗效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无效、好转、治愈。

2.结果

实验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p<0.05),见下表。

表1.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56

35(62.50)

20(35.71)

1(1.78)

55(98.21)

基础组

56

26(46.42)

22(39.28)

8(14.28)

48(85.71)

3.讨论

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其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病症,该病症具有死亡率高、病情急等特点。虽然近几年来相关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了大量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抢救措施,但是临床疗效仍然不够理想。为了提高病患的疗效,控制该疾病的致死率,本项研究中应用了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应用急诊干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不仅积极配合医师的救治工作,而且会对病患的病情变化给予密切关注,在这过程中,会对病患进行相应的病情监测、心理护理等,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使病患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使病患的治疗更加顺畅。

本项研究中选取了112名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将选取的112名病患分为基础组56名、实验组56名,对基础组应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对实验组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模式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因此急诊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更好,利用该干预措施,可以辅助医师的救治工作,提高救治的效率。

综合上述所言,在急性心肌梗死病患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改善病患的不良情绪,而且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胜子,罗敏虹,孙凌,梁建文.连续血液滤过对预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心功能不全的效果[J/OL].广东医学:1-4[2019-08-23].https://doi.org/10.13820/j.cnki.gdyx.20191688.

[2]单安琪,李飞,康丽娜,张静梅,张宁,王涟,徐标,王昆.微循环阻力指数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收缩功能的价值[J/OL].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08):691-696[2019-08-23].https://doi.org/10.13201/j.issn.1001-1439.2019.08.004.

[3]万槐斌,吴智豪,列镇邦,李大强,苏少辉,叶健烽.CHADS_2评分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价[J/OL].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08):706-711[2019-08-23].https://doi.org/10.13201/j.issn.1001-1439.2019.08.007.

[4]单安琪,李飞,康丽娜,张静梅,张宁,王涟,徐标,王昆.微循环阻力指数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收缩功能的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08):69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