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发展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2-15
/ 2

当前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发展趋势

周怡然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已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高等院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要场所,无论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都尤为重视教育课程以及内容的创新与改革,并将教育教学重点集中于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本文分析了国外的高等科研教育,探究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特征,并重点讨论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字: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发展

引言

教学课程与内容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亦呈现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在长时间改革进程中,教学课程与内容的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最为核心的环节,亦是其重点与难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呈现与国际舞台上,并与国家经济实力有着必然的关联。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科学技术呈现在教育家面前,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带来了更多可能。同时,当前经济发展与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日渐激烈,因此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其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各项需求。以下则是笔者就此的分析与论述。

国外的高等科研教育

从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国外教育体系与国内有着明显的差异。如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包含着大大小小5000所院校,按照其性质可主要分为研究型、综合性、非营利性、社区性、营利性五大类,不同类型的院校招生标准亦不同,同时教学课程与内容差距较大。导学关系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而不同院校所形成的导学关系是不一样的。美国高等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很难在某一统一化的标准下界定教育层次与质量,而现阶段其主要以“认证制度”为核心,这一制度侧重于自我评估,并指向教育体系与质量,一方面可提升科研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亦有利于课程提下优化与完善。英国高等教育受到全球的青睐,这与其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以伦敦大学为例,该校入学新生的第一堂课在图书馆进行,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批判性思考,即鼓励学生充分发散创新思维,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会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时代变化展开课程体系改革,增添了赛艇队船屋课程、数字化营销课程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全面发展型优秀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特征

从“培养水平”到“培养能力”

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教学的基础地位日渐提升。“以教学为主”是高校教育的主旨,“改革教学内容”是现如今最为核心的任务之一。2000年至2004年,我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发展至项目教学阶段,到2009年已经发展至以工作导向为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划分为公共基础与专业两大层面,前一层面服务与后一层面,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逐渐形成与时代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结构调整”到“标准认证”

专业建设可以说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点,而随着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专业建设标准亦更加切合于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为了提升院校知名度,我国各个高等院校重视起在专业建设标准下打造“王牌专业”的改革任务。从“纸上宣讲”到“线上共享”

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中枢,是体现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大量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更多发展可能。现如今,多元化辅助教学设备已经走进高校课堂,实现了无纸化教学,在教学平台上教师可向学生呈现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2017年,教育局相关文件指出“高等院校应当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步伐”,目前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推动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变轨超车”,如何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整合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一项研究课题。

当前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发展趋势

卓越计划——职业化趋势

通过研究国内外多个院校教学内容改革实况,笔者发现“体现基础性、专业性、针对性、学术性,与现代社会发展相接轨,提供高质量教学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实现目标。国外综合性大学逐渐重视起职业化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走出“象牙塔”。同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综合性、多元性的特点尤为突出,最大程度上拓展着学生的职业技能倾向。卓越计划是2010年教育部提出的试点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要点则为教学内容的改革。“满足培养目标需求”是高等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侧重于课程体系调整与优化,同时亦对教学内容的完善有着一定指导作用。我国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实施进程中,面临着教学内容增加与课堂教学时间固定的矛盾,要想确保教学质量,则应当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取舍,重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更为适宜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实践化趋势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个性需求,国内外高等院校及时转换办学理念,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善并走出以往与实践脱节的困境。主要体现为各级院校增设了一定量社会实践类课程,且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校企合作是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协同作用下高校可根据企业岗位特点与职业需求来调整课程体系,使学生可在实践中巩固并熟练应用所学知识。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很多企业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进入大型企业实习的机会,并直接参与岗位工作任务,在工作实习过程中有效培养管理、交流等多种职业能力。。

科学技术——信息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突出,已经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较为传统的理论性课堂。因信息技术有着数字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特点,国内外高等院校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来推进教育改革步伐,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英国知山大学为例,该校每一课程的主要负责导师将所有相关的教学内容直接上传至共享平台,学生登录账户之后即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开始预习或者复习,并设置远程授课平台,打破空间限制使学生可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导师所上传的内容设计范围极其广泛,且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同时充斥着现代社会各种先进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多元文化——国际化趋势

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织在国际平台上,并逐渐深入到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当中。现阶段,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国际化已然成为各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环境、人口、能源等问题是国际关注的重点,要想有效控制并缓解这类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知识传授不受国界限制”,如今更多的学生渴望吸收国际知识与经验,而各国高等院校亦逐渐开设合作型专业。例如,美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跨文化研究专业课程,将课程教学与国际趋势有机整合,加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修国际化课程,同时亦可直接选择留学实习,在其他国家学习并吸收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多所高校也开设了国际合作专业,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联合创办留学项目,增设多项工程、管理、旅游专业课程,以教学制度来提升并确保这类课程的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国内外高等院校都应当重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创造知识的角度出发,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国际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平台,从而进一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鹏. 新中国成立70年本科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2):54-62.

[2]李健,汪威,胡雅婷. “互联网+”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8,5(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