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挥发性油藏精细构造储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4
/ 2

东濮凹陷挥发性油藏精细构造储层研究

张振伟

中原油田内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目标区块受盐拱的影响,断层较发育,构造复杂。在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运用RFT、HDT等资料,应用高密度三维地震解释、相干体技术、正演技术、全三维构造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构造储层研究。通过区带评价,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开发思路落实含油气情况,实现快速动用。

关键词:精细构造、三维地震、精细储层、HDT、RFT

目标区块大致形态为断背斜构造,储层发育稳定,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主要开发层系为沙三中4-10砂组,油藏埋深3350~3730m。

1. 研究内容

1.1.精细构造研究

本次研究在开展小层精细对比、井斜和井深校正的基础上,做出了高精度构造平面图,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新钻井测井资料,重新进行地层精细对比,对构造进行深化研究[1]。该块西以文东断层为界,东以x断层为界,南以y断层为界,北部以小断层分隔开,构成NE向展布的长条断阶块。东西宽约0.5km,南北长约1.0km。地层倾向西北,地层倾角为10°左右。

1.2精细储层研究

1.2.1储层展布规律

沙三中主要含油层位为沙三中4-10砂组。沙三中4-6砂组储层平面分布广,储层相对稳定。储层发育最好的是7砂组和9砂组,其次是8砂组,沙三中5-6砂组储层分布稳定[2]。储层分布较稳定、由上向下发育变好。

1.2.2储层岩性

储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粉砂岩及石英细粉砂岩,碎屑岩含量中石英40-50%,长石为38-40%,其成分主要为泥岩、片麻岩和硅质岩,其次喷出岩等,碎屑粒度0.05-0.20mm,一般0.1mm左右,粒度中值0.073~0.087mm,分选系数1.10~1.34,分选较好。磨圆度次棱角状,风化度中等。胶结物含量一般为8-12%,成分主要为灰质,其次是泥质和白云质[3]。砂岩胶结类型以粒间孔隙式为主,其次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物成份以泥质为主,胶结致密。

1.2.3储层物性

根据取芯井A井物性分析,孔隙度9.8-14.1%,空气渗透率5.1×10-3-20.2×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73(表1)。

1 沙三中储层物性表

砂组

孔隙度

空气渗透率

备注

S3中4

13.2

20.20

根据A井取芯资料

S3中5

9.8

5.20

S3中6

12.2

11.40

S3中7

12.44

6.07

根据B井取芯资料

S3中8

13.08

7.81

S3中9

13.69

9.08

S3中10

14.12

5.13

1.2.4沉积微相研究

在应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等方法、对沉积单元进行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将沙三中4-10砂层组划分为90个沉积单元;开展小层沉积微相研究,综合分析其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特点、沉积构造等方面资料,认为沙三中亚段主要为深湖、半深湖沉积环境。沙三中亚段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次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决口扇以及水下水流河道间湾、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认为物源主要来自北西和东北方向,受微相控制,砂体以北东方向展布,呈叶状或带状分布;水下分流河道(T、SH)及河口坝(H)发育,是其主要沉积相带,并绘制了沉积微相图[4]

1.3工作部署

根据井网部署原则,结合层系和井网密度的论证以及提出的部署思路和要求,方案设计如下:

目标区块S3中4-10按200-220m井距采用一套井网逐层上返注水开发。方案设计注水井3口,采油井3口,(其中部署新油井2口,新水井2口,利用老井2口),注采井数比1:1。新井平均井深3750m,钻井进尺1.5×104m,新建产能1.35×104t。

2.技术创新内容

在目标区沙三中应用时间单元划分对比建立精细地层格架,在构造传递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地层精细对比,综合应用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HDT、RFT测试资料,识别断层,在分析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组合内部小断层,理顺了构造格局,断层分布呈现规律性,构造格局明晰。多渠道、多手段识别、组合、论证、检验小断层,使其接近客观实际。认识到小断层对油水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在西块,断距小于30m的小断层,对油水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

应用沉积相模式,对沉积微相进行划分,研究其特征及其展布规律;根据取心资料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特征,综合RFT测试资料绘制沉积微相图,指导新井部署和井网完善。

3.取得的效果

该区块先后部署投产了3口开发井:C井、D井、E井,钻遇油层47层88.6m,基本符合预测结果。3口新井投产后,均自喷生产,初期日产油163.5t,年产油1.2470×104t,根据新井投产情况,落实该块含油面积为0.4km2,采用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47.58×104t,可采储量10×104t,实现了快速动用。

4.认识与建议

1)理顺了构造格局,断层分布呈现规律性,构造格局明晰;

2)多渠道、多手段识别、组合、论证、检验小断层,使其更接近客观实际;认识到小断层在该区块对油水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3)本方案通过对油藏的整体研究,应用多种油藏研究技术,结合三维地震技术,特别是沉积微相研究在新井和井网部署应用效果很好,完钻的新井与研究成果吻合率高。

4)建议今后继续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本次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该区块的精细构造研究和储层研究,结合后期新钻井和开发动态情况,提高对油藏特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艳伟.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D]. 成都理工大学,2014.

[2] 袁苗.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OJ区块构造精细解释及储层预测[D].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2.

[3] 杨贵前.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侏罗系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D].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

[4] 张伟. 松辽盆地乾东—深井子北地区三维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D].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0.

作者简介:张振伟,男,1982年10月出生,河南安阳人,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在中原油田内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从事滚动勘探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