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1-14
/ 2

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研究

查 维

武汉华胜工程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200

要:在我国目前日益加速的房建土建工程状况下,高支模施工技术由于其本身作用对于房建土建工程而言,具有极其明显的承重能力以及适应性特征,故该技术在现阶段我国房建土建工程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并发展,毫无疑问,该技术的使用与研究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房建土建工程的进度状况以及工程质量等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工艺;施工技术

1 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工艺流程

1.1 高支模施工方案设计

高支模的施工方案设计发生在工程项目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提高施工安全性的基础和前提。建筑施工人员只有在科学完善的高支模施工方案的指导下,才能有效提升施工作业效率。施工方案中需要明确施工建设中材料的性能和高支模不同结构的设计标准,进而保证施工作业的规范性。此外,施工人员应根据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高支模施工中的各项技术参数,对模板的载重量进行重点关注,提高施工作业的安全程度。

1.2 高支模施工材料选择

在建筑工程中高支模的施工材料选择通常有木材、混凝土以及钢筋等,施工人员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并坚持节约工程造价成本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同时,为保证高支模施工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相关人员在材料的使用上应严格遵守标准化的制度要求,对材料的规格和性能进行合理的检测,避免使用带有锈迹的钢筋、裂纹的混凝土和出现霉变的木材,保证材料标准符合高支模载荷量的要求。

1.3 高支模的验收和拆除

除管理人员外,现场施工人员也要对高支模的使用安全进行二次检测,确保高支模在搭建过程中安全可靠。此外,高支模在使用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拆卸工作,在具体的拆除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在拆卸现场设置警示标识,确保项目施工附近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做好高支模材料的贮存和维护工作,为日后材料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2 高支模施工技术

2.1 基本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楼层为22层,本工程模板施工时计划面板采用915×1830×13mm厚木模板,支撑体系为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次龙骨采用35×70mm的木方,主龙骨选用48.3×3.5mm的钢管,14的对拉螺杆及配套的山型卡与螺帽。

(1)针对柱模板加固体系:模板面板采用13mm厚木胶板,柱竖向内龙骨(次龙骨)35×70mm的木方间距150mm布置;柱水平外龙骨(柱箍)采用48.3×3.5mm的双钢管间距450mm布置,柱相对的外龙骨采用14对拉螺杆加固,B面与H面均按三道设置。

(2)梁模板加固体系:梁底模及侧模均采用13mm厚木胶板。梁底龙骨从下往上依次为:①托梁:48.3×3.5mm双钢管,平行于梁的方向搁置在U型顶托上;②小横杆:48.3×3.5mm单钢管,垂直于托梁,每根小横杆用两个十字扣件固定在托梁上;③木龙骨:35×70mm的木方间距150mm平行于梁的方向,搁置在小横杆上,梁底模钉在木龙骨上。梁两侧次龙骨采用35×70mm的木方间距150mm布置,如梁高度超过600mm以上者,在梁的h/2处加14穿梁螺栓@600mm。支撑体系与两侧顶板模板碗扣支撑体系立杆共用,梁底部增设一道钢管支撑立杆,支撑间距为600mm。

(3)顶板支撑体系:顶板模板面板采用13mm厚木胶板,支撑体系采用碗扣式脚手架,纵横向间距1200mm布置,步距1200mm布置,顶部次龙骨采用35×70mm的木方间距200mm布置,主龙骨双钢管布置,间距为1200mm。

2.2 高支模施工技术

2.2.1模板体系安装分析

以上述工程为例,应用13mm厚夹板实施模板拼装,使用13mm厚的松木板以及厚夹板作为梁测板,此工程侧板的设计高度为4.9m。在实施柱模板拼装施工过程中,不能将板完全对齐,预设45cm左右的错缝,确保每个柱箍之间的距离在35cm之内。

2.2.2楼板模板施工

(1)定位、铺设槽钢。

①模板支架搭设前,必须对模板支架立杆放线定位。

②搭设立杆:将槽钢底座准确的放在定位线上,然后将U型顶托搁置在槽钢上,再将碗扣立杆套在U型顶托上。

(2)楼板厚度为12mm,采用立杆1200×1200mm的碗扣支撑方式,步距1200mm。支模前在柱上先抄出水平标高及支模板控制线,按顶板混凝土厚度控制支模标高。顶板和梁在大于4m跨度时,均按1‰~3‰起拱,要拉交叉十字线对起拱高度进行校核,本工程楼板跨度均小于4m。支设时立杆的垂直度要用经纬仪校正,以便保证其受力不产生偏心。安装完模板后,应拉通线调整模板,检查模板标高、截面尺寸、平整度、垂直度,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铺顶板底模时,模板保证接缝严密,不漏浆。顶板模板与四周墙体交接处采取措施,将单面抛光的小龙骨紧顶墙面并加海绵条防止漏浆(海绵条贴在模板上)。

(4)模板长向拼缝必须位于次龙骨上,次龙骨在使用前要检查平整度。两块模板拼接后不得有高低差。

(5)顶板模板铺设后,用水平仪测量模板标高,进行校正,并用靠尺找平。

(6)标高校完后,立杆之间设水平拉杆。根据模板设计确定拉杆数量。

(7)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办理验收和评定。

2.3 高支模的拆除

(1)在实施振捣混凝土浇筑的8~10d后,要对高支模混凝土强度实施监测,如果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就可以实施拆模作业,若不满足须等待一段时间,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后进行拆除。

(2)高支模拆除过程中遵照“先浇筑、后拆除,分级、分段拆除”的基本原则实施,先拆除次梁模板,后拆除主梁模板。

(3)完成模板拆除之后对其质量进行检查,若存在问题要进行维修,完成维护之后对其表面进行清理,将模板放平,将拆下之后的支架以及配件上的污染物清理干净,对其实施分类检验以及维修,进行分类整理存放。

3 保证高支模施工技术质量的措施

首先,良好的高支模施工设计对于高支模施工整个过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即由于该技术施工具有较多限制,如间距较小、高度较高等,因此其施工设计的完整性与实用性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施工人员对于施工设计的了解程度也将直接影响高支模施工的质量。

其次,严格按照相应的章程进行施工作业也是高支模施工的重中之重。即在我国目前的房建土建工程施工中,高支模施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该技术的具体使用我国也有明确的施工标准,且在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作业中,其自身对于该技术的使用也有相应的规定,而循章施工则是要求具体施工人员必须首先以施工要求为准,进行合理、合法的安全作业,以此确保施工安全以及施工后的工程质量等。

最后,施工人员本身的安全施工意识也能够保障其自身的施工安全性以及施工稳定性等,即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具体使用效果依然由施工人员进行具体展示,而其自身在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是否充足,一方面影响到施工进度,另一方面也对于高支模施工技术的稳定性起到促进或延迟作用。因此,唯有以施工人员本身的安全施工意识为施工前提,才能完善高支模施工技术的稳定性,并且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

结束语

高支模施工技术作为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应用到的施工技术之一,其不仅具有操作方便、能更好的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支模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高支模技术的应用水平,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智雄.国家电网计量中心项目施工中高支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J].建材与装饰,2018(27).

[2]许国彪.房建土建工程中的高支模施工技术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5):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