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例横纹肌溶解症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3

44例横纹肌溶解症临床特点分析

林婧,李悦 ,卜碧涛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 湖北 武汉 430030

通讯作者:卜碧涛,13871130964bubitao@tjh.tjmu.edu.cn

摘要目的 总结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发病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1至2016.4在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44例确诊横纹肌溶解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其疗效;结果 该组病例中,青壮年发病为主,主要表现为肌痛乏力、茶色尿液、急性肾功能衰竭,有7例(15.91%)与感染相关,15例(34.09%)为中毒引起,15例(34.09%)为运动诱发,均有肌酸激酶显著升高,在明确诊断后给予碱化尿液、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后,43例患者病情均有好转,仅1例因病情进展迅速,累及呼吸肌及心肌,导致死亡。结论 结合病史、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RM,可有效缓解症状,纠正肾功能、改善预后。

关键词:横纹肌溶解症;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急性肾衰竭;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各种创伤、药物、化学、毒素、感染等因素导致的骨骼肌破坏,释放细胞毒性物质至循环系统,进一步导致代谢紊乱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的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到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在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44例RM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以提高临床认识能力。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1至2016.4在武汉同济医院确诊的横纹肌溶解症44例,其中男30例(68.18%),女14例(31.82%),发病年龄为12- 80 岁,平均年龄为37.59± 20.26岁。

1.2诊断标准 1)有横纹肌溶解的临床表现;2)肌酸激酶(CK)为正常值的10倍以上或肌红蛋白升高[1],并排除心、脑、肝脏损害导致的CK升高。

1.3发病特点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7-1440 h,平均时间为165.02± 250.76h ,其中1例为发病后2月在外院就诊,治疗效果不佳转至我院就诊。在该组病例中少部分患者既往伴随有基础疾病,其中3例合并有高血压病,1例有脂肪肝,1例并发支气管哮喘,1例合并颅内感染,1例有肝囊肿,1例有糖尿病,1例肾结石,1例合并有IgA肾病和周围神经病。

1.4病因 导致RM的病因有:感染7例(15.91%),中毒15例(34.09%),运动15例(34.09%),药物3例(6.82%),大量饮酒2例(4.55%),外伤2例(4.55%)。

1.5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部分伴随有浓茶色尿液,尿检提示潜血阳性,本组病例中有13例累及肾脏,导致少尿或无尿,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具体见表1如下)。

表1,该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发生率

肌无力 23(52.27%)

肌肉疼痛 35(79.55%)

肌肉肿胀 5(11.35%)

尿色改变(茶色、红色) 22(50%)

少尿或无尿 6(13.64%)

1.6 实验室检查

1.61 血肌酸激酶(CK)升高:血清CK峰值为2509- 405850u/l,平均值为45534.45±65553.83u/l.

1.62 血肌红蛋白(myoglobin,Mb)升高: 44例患者中有36例有血肌红蛋白结果,峰值为390.1>1200.00 ng/ml,平均值为1397.71± 1204.83ng/ml

1.63 血肌酐值升高:13例出现肾功能受损,占29.55%,肌酐值峰值为117-1307umol/l,平均值为312.15± 311.93umol/l。

1.64 将该组病例根据病因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RM,通过SPSS统计软件,将两组的发病年龄、就诊时间、肌酸激酶、肌红蛋白、肌酐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发现,发现物理性RM发病年龄较早,就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肌酸激酶及肌红蛋白增高明显,其中发病年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组别

例数

年龄*y

就诊时间(h)

肌酸激酶(u/l)

肌红蛋白(ng/ml)

肌酐(umol/l)

住院时间(d)

物理性RM

17/44

26.71±18.89

158.12±189.37

70577.94±94785.25

1581.43±1670.44

106.25±9498.74

8.35±2.85

非物理性RM

27/44

44.56±18.47

171.15±289.71

28679±32647.4

1228.57±1020.40

156.30±252.78

9.93±7.663

表2, 比较物理性和非物理性RM两者间相关指标差异

1.7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病因这里,同时给予补液、碱化尿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制动等对症支持治疗,其中6例累及肾脏,行血液净化治疗,清除血中肌红蛋白,维持内环境稳定;另有17例给予激素治疗。

1.8预后与转归 44例RM患者,住院时间1-33d,其中好转者有43例,其中1例死亡,该例患者为毒蕈中毒,住院1d,病情进展快,起病初即表现有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肌严重受损,虽经血浆置换等抢救处理,但最终死亡。其余43例患者出院时复查CK为24-8383u/l,平均值为1336.53 ±1979.05u/l.比较物理性和非物理性RM两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及肌红蛋白,两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及肌红蛋白均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比较物理性和非物理性RM两者治疗前后CK及Mb差异

组别

    肌酸激酶*u/l

    肌红蛋白*ng/ml

入院时

治疗后

入院时

出院后

物理性RM

70577.94±94785.25

1269.53±2189.23

1581.43±1670.44

180.74±307.13

非物理性RM

28679±32647.4

2357.74±3682.28

1228.57±1020.40

216.7±313.83

2.讨论

RM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非特异性疼痛、乏力、特征性浓茶色尿,部分可出现无尿或少尿等肾脏受累表现。其病因复杂,50%的患者可能有多种病因同时存在[2]。目前常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3],其中创伤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挤压伤、自然灾害、电击伤等,直接损伤肌肉,释放毒性物质进入循环系统;非创伤性因素包括大量饮酒、各种药物(降脂药、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等)或食物中毒、感染、遗传代谢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最终均损伤肌膜、释放毒性物质如CK、Mb等,影响能量代谢,导致细胞外钙内流,引起钙依赖蛋白酶及磷脂酶被激活,激发一系列瀑布效应,破坏细胞结构,同时消耗大量ATP,进一步加重能量消耗,导致病情恶化[1]。本组病例中,物理性因素有17例,其中有15例青年男性因过度运动发病,就诊及时,治疗效果理想。而在27例非物理性因素中,有10例是由于进食龙虾发病,怀疑与某种毒素有关,南京曾报道有食用龙虾后出现群发性横纹肌溶解[4],且该类患者通常发病年龄相对较晚,部分伴随其他疾病,容易掩盖病情,且可能有用药史,因此针对该类患者需仔细询问病史,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有3例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症状,当老年患者出现肌肉疼痛无力时需仔细询问既往病史,是否服用某种药物,以免延误治疗。1例老年患者有明确摔伤史,继发败血症,曾自行服用中药,最终出现RM症状来我院就诊,经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

血肌酸激酶升高是诊断RM的重要指标,常在损伤12h内升高,1-3d达到高峰,3-5d开始逐渐下降[5]。当CK升高到正常值10倍以上时需高度怀疑RM,本组病例中CK均明显升高,平均值为45534.45±65553.83u/l,其中最高者为405850 u/l,为运动后起病,治疗后CK明显下降,而死亡病例CK为37260U/L。因此CK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疾病严重程度,但与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可能与本组病例诊断迅速,治疗及时有关,同时也与病因及样本量少有关。而肌红蛋白半衰期只有2-3h,在损伤1-3h内升高,8-12h达到高峰,24内恢复正常,为RM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但并非诊断所必需[5]。本组病例中有32例检测肌红蛋白结果,均异常升高,经治疗后均不同程度下降,一定程度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通常,RM患者死亡率为8-10%,若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死率明显升高[6]。约有30-40%的RM患者病程中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机制为:1)肾血管收缩,导致灌注不足,降低肾小球滤过率;2)肌红蛋白中的高铁血红蛋白直接损伤肾小管,尤其在尿液呈酸性时,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这也是碱化尿液的原因;3)大量肌红蛋白直接损失,造成肾小管官腔堵塞;4)肌肉损失坏死后大量液体进入第三间隙,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7]。本组有13例出现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占29.55%,6例行透析治疗,本组死亡病例行入院时查肾功能正常,其死亡原因与肾衰竭无直接关系。

RM治疗包括病因治疗、RM本身的治疗和并发症治疗,针对不同病因,早期积极干预,可减少进一步肌肉损害,清除毒素,有利于改善预后。针对RM本身治疗则以大量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碱化尿液纠正酸中毒(使尿PH值维持子6.5-7.0)、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制动避免进一步损害等对症支持治疗。若累及肾脏者,可选择透析治疗。

总之,怀疑RM需明确患者是否有肌肉疼痛物理、茶色尿等,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早期,及时治疗,可避免进一步肌肉损伤,预后尚好。

参考文献:

[1]Zutt R.van der kooi AJ. Linthorst GE. Wanders RJA. de Visser M. Rhabdomyolysi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euromuscul Disord,2014,24(8): 651-659.

[2]Chavez LO, Leon M, Einav S, Varon J. Beyond muscle destruction: a systematic eview of rhabdomyoly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 Crit Care,2016 Jun 15,20(1):135.

[3]Torres PA, Helmstetter JA, Kaye AM, et al. Rhabdomyolysis: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chsner J,2015 Spring,15(1):58-69.

[4]陈旭峰,黄培培,康健,孙凯,张劲松。群发性横纹肌溶解症23例临床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0:1062-1065.

[5]Nance JR, Mammen AL.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rhabdomyolysis. Muscle Nerve,2015 Jun,51(6):793-810.

[6]Cervellin G, Comelli I, Lippi G. Rhabdomyolys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clinic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features. Clin Chem Lab Med,2010,48(6):749-56.

[7]Petejova N, Martinek A. Acute kidney injury due to rhabdomyolysis and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a critical review[J]. Crit Care,2014,18(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