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探究

邵晓青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病理科   264200

摘要: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基于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之间的慢性胃炎患者抽选50例进行观察研究,将参选研究的对象分为两个组别,以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在可能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25例;对照组在可能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下,属于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收集归纳两组患者验证的轻度、中度、重度构成比,分析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对两组患者的炎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从而分析结果。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关联患者的胃炎验证程度,同时与胃炎的萎缩性、肠化程度、活动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观察组的感染率更高,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极强,可直接反馈患者的炎症程度、萎缩性等指标。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相关性

引言:幽门螺杆菌在中国的感染率高达50%以上,幽门螺杆菌也被认定为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体检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由于患者对该感染条件的认知较少,一方面可能会有着强烈的不安感,一方面可能认为就是一种简单的病菌。而慢性胃炎属于小病大患,患有慢性胃炎就相当于患有终身胃病,随着患者不良的饮食、作息规律而反复发作1。在长期的治疗中,幽门螺杆菌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分泌毒素损坏人体细胞,引起炎症、溃疡及肿瘤等2,此时不宜盲目用药,应结合临床的观察制定治疗措施,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治愈率很高,了解其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有助于患者的胃炎康复。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基于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之间的慢性胃炎患者抽选50例进行观察研究,将参选研究的对象分为两个组别,以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在可能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25例;对照组在可能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下,属于非慢性萎缩性胃炎,共25例。详见表1,患者的常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可进性对比(P>0.05)。

表1   患者资料对比

临床资料

观察组(n=25)

对照组(n=25)

P

例数

构成比

例数

构成比

性别

16

64%

12

48%

>0.05

9

36%

13

52%

炎症程度

轻度

12

48%

2

8%

<0.05

中度

4

16%

-

重度

9

36%

-

肠化分级

轻度

14

56%

4

16%

<0.05

中度

6

24%

-

重度

5

20%

-

2.方法

采用C13和c14呼气试验:间接检出幽菌抗原,但C14对人体、环境有污染,服用同位素后在人体不会被衰退(全衰退期有6万年),不适于孕妇、儿童3。C13是C14升级版,去除了c14的污染,需要服用相应的C13标记的底物,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或可通过内镜采取胃粘膜上面的组织,检测是否含有HP4

3.观察指标

收集归纳两组患者验证的轻度、中度、重度构成比,分析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对两组患者的炎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从而分析结果。

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二、结果

HP检测结果现实,对照组感染HP共4例,感染率为16%。观察组感染人数14例。感染率56%。全部参与调查的患者中,胃窦萎缩32例,胃窦胃体整个萎缩18例,其中胃窦萎缩感染的患者25例,感染率为50%,胃窦胃体萎缩感染患者14例,感染率为28%。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P感染率对比

组别

n

感染

感染率

X2

P

对照组

25

4

16%

5.241

<0.05

观察组

25

14

56%

胃窦萎缩

32

25

50%

4.215

<0.05

胃窦胃体萎缩

18

14

2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关联患者的胃炎验证程度,同时与胃炎的萎缩性、肠化程度、活动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详见表3

表3  胃炎病例特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对比

临床资料

调查

感染

感染

X2

P

例数

例数

炎症程度

轻度

12

9

75%

45.23

<0.05

中度

4

2

50%

重度

9

6

67%

肠化分级

轻度

14

8

57%

36.45

<0.05

中度

6

5

83%

重度

5

1

20%

三、结论

慢性胃炎可以药物有效控制,根治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慢性胃炎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明显的症状,病情反反复复,可能只感觉到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这些轻微的症状我们越加不重视就会变本加厉,严重的话会导致胃出血、胃溃疡、贫血、重者还会头晕、心慌甚至患癌、休克等。慢性胃炎伴有恶性贫血的,癌变发生率比其它胃肠病要高出20倍以上。若无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胃粘膜损害很轻者,即使幽门螺杆菌为阳性,也不一定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定期观察、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决定如何治疗。该菌阳性的慢性胃炎者,若伴明显异常(有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或现在称为的高、低级别内瘤变)时,应进行根除治疗5。胃病三分药七分养,除了吃药治疗外,自己还需要进行自身的调理,才能双管齐下。

参考文献:

[1]邵晓红.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17):1416-1418.

[2]卢晓杰, 焦守霞, 李建民,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6):2910-2912.

[3]方洁.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与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及胃粘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23(11):921-923.

[4]艾春花, 黄铭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6, 39(5):57-61.

[5]郝婷婷, 马晓鹏, 温彦丽,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血清TNF-α、IL-8和VEGF水平及其与胃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6, 25(7):76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