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肌肉功能改善的治疗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肌肉功能改善的治疗评价

党健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61,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3

摘要】: 目的:对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周围肌肉功能改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的3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其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观察患者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的肌肉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方式,上述的30例患者的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的肌肉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结论:综合治疗方式具备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肌肉;功能

骨关节炎属于退行性的骨关节疾病,该疾病的出现于患者的代谢、免疫以及生化等都存在直接的联系。骨关节炎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软骨破坏、骨赘形成等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很多研究人员认为骨性关节炎的发展和患者的年龄、患病结构、营养程度、体内透明质酸的浓度等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骨性关节炎周围的肌肉功能会显著下降,对于关节运动时,肌肉功能不但具备重要的作用,还会参与关节稳定、应力吸收等相关。总而言之,改善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周围肌肉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总结了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周围肌肉功能治疗效果和治疗评价,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以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的6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的平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观察患者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的肌肉功能改善情况,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组当中包含14例女性患者和16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0-71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3±0.2)岁。对照组当中包含16例女性患者和14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3-74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3±0.1)岁。

1.2 诊断标准

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标准:①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晨僵时间小于等于半个小时;②患者一个月的时间当中有超过20天出现关节疼痛现象;③患者的膝关节伴随着弹响,并且活动受限,出现膝乏力、关节肥大等症状;④患者存在疼痛症状,但是可以自理。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即给患者口服塞来昔布药物,每次服用200mg。患者用药1周之后,就会出现症状减轻,然后即可以停止服药。此外,患者还需要在关节腔内部进行透明质酸的注射,每周注射1次,每次需要注射1支,总共需要注射5次。实验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方法,除了需要采取药物治疗之外,患者需要定时开展各类运动,比如肌肉收缩运动、直腿抬高运动以及髋关节外展运动。患者在进行复健运动时,需要在运动终点保持10s的时间,然后休息2-5s的时间,之后再继续重复训练。每种训练动作都需要重复5-10次,总共需要进行2组运动,患者每天都需要做两次训练,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患者在治疗时,还需要注意充分的休息时间,尽可能降低患者膝关节的负荷。

1.4观察指标

将患者的骨性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作为比量评价的标准。

(1)骨性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恢复标准:有效指患者的骨性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恢复;一般指患者的骨性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出现恢复的现象;无效指患者的骨性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并未恢复甚至出现恶化现象。

(2)患者的疼痛缓解标准:有效指患者的疼痛问题基本解决;一般指患者的疼痛问题有所好转;无效指患者的疼痛问题并未好转甚至更加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选择型号为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定量资料选择(x±s)表示,定性资料选择x2检验,其中P<0.05表示具备显著地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验对象数量分析

对本文选择的30例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治疗,并获得了完整地随访和实验结果。

2.2 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对比

表1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对比

有效

一般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n=30)

25(83.33%)

4(13.33%)

1(3.33%)

29(96.66%)

对照组(n=30)

5(16.67%)

10(33.33%)

15(50.00%)

15(50.00%)

从表1当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患者在接受了综合治疗之后,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的肌肉功能恢复效果显著提升,总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66%,对比实验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P<0.05),因此综合治疗方式更加适合患者的病情康复。

2.3 患者疼痛状况对比

表2两组患者疼痛状况对比

有效

一般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n=30)

24(80.00%)

5(16.67%)

1(3.33%)

29(96.66%)

对照组(n=30)

11(36.67%)

10(33.33%)

3(10.00%)

21(90.00%)

对表2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之后,疼痛状况显著地降低了,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了常规的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的疼痛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对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是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地差异(P>0.05)。

2.4 骨关节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表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不良反应

实验组(n=30)

0(0.00%)

对照组(n=30)

1(3.33%)

对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并未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问题,但是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了常规的药物治疗方式,患者接受治疗之后,有一位患者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但是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地对比差异(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类疾病被逐渐攻克,医学工作者们为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患者时,采用关节内注射的方式具备很多的优势,不但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还能逐渐恢复患者关节炎周围肌肉的功能,因此受到了医疗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在治疗骨性关节炎疾病时,常用的药物包含透明质酸、激素以及自体富含血小板,其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药物应该就是透明质酸,即将透明质酸直接注射到患者的关节腔内部,使其发挥治疗效果。

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患者时,需要对患者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一般的评价方式只是定性的评价,而非定量的评价。对肌肉的测试也会受到测试技术或者测试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现在,等速肌力测试逐渐成为了评价患者肌肉功能的最佳方式,它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患者肌肉功能的改变,并将其量化,所以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怎样彻底治愈骨性关节炎患者成为了现在医疗工作者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此外找到合适的治疗评价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而言也非常的重要。患者一旦得到确诊,首先需要接受相关的康复训练,同时配合药物同时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肌肉功能,减缓疼痛感,最终实现康复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袁望舒,刘忠良,乔士兴,等.中、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3931—3933.

[2] 杨丹丹,徐琳峰,陈丽娜,等.以运动疗法为主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428—430.

[3] 侯来永,宋军,薛勇,等.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膝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6):527—529.

作者简介:党健,男(1976-),本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在读。

工作单位:710003,西安市莲湖区青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治伦(通讯作者)单位: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