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不同护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

王玉萍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中医医院 云南易门 651100

【摘要】目的:针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9例,传统护理)和观察组(49例,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时和非运动时心率对比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同对照组心率对比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提升患者舒适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优质护理;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

心肌梗死属于心脏排血功能受阻,机体代谢功能紊乱的心血管疾病[1]。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发病率逐年提升。患者心情多为郁闷甚至产生厌世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正常治疗进程。因此,给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干扰,非常关键。我院针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优质护理干预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年龄在(41-78)岁之间,平均年龄(53.4±2.5)岁。下壁心肌梗死为29例,广泛性心肌梗死为35例,心房右室梗死为34例。从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为30分钟-3.5小时,平均(2.1±0.56)小时。选取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传统护理方式。此患者必须卧床,不允许患者活动。进行简单健康宣教、饮食干预及心理干预等。

观察组:优质护理干预。首先,环境护理。营造出一种安静、温馨居住气氛,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降低患者不适感,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其次,心理护理。患者长期卧床,心情烦闷、焦躁、恐惧。多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疾病发生和控制措施,降低患者不安心理,增加治疗信心;第三,输液护理。该类型患者对输液要求很严格,尤为注意输液速率和剂量控制。第四,锻炼护理。改变患者绝对卧床模式,建议给予患者适度早期运动,入院12小时后患者采取平卧位,由护士给予患者被动运动。患者的运动频率为10次/每分钟,保持15分钟。如患者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应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舒适度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10分为非常舒适,0分为非常不舒适,分值越高舒适度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5df7346817703_html_94c5d726fe844e56.gif 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为分界值,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临床观察,观察组患者运动时和非运动时心率对比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同对照组心率对比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舒适度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两组患者心率和舒适度对比

组别

时间

例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

运动时

49

102

73

81.9±5.4

8.4±1.5

非运动时

105

76

84.9±5.6

对照组

12

49

103

75

83.9±5.5

6.3±1.0

>0.05

<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观 察 组

49

21

25

3

93.8

对 照 组

49

10

28

11

77.5

P

<0.05

3.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该病临床表现为剧烈胸骨疼痛、心律失常伴随心脏功能衰竭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2]。患者发病后由于缺乏正确治疗常识和护理方法,导致预后效果十分不理想。临床上,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规定,要求患者卧床24-72小时,给患者心理和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不适感。患者中枢神经调节功能降低,植物神经调节平衡性被打破,免疫功能紊乱。患者极度的疲乏和不适应[3]

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干预手段,近年来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十分理想[4]。该护理方式不仅从环境上给予患者人性化的照顾,从心理上也给予患者极大的安慰。尤其是提出早期低强度训练理念,有效缓解了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促使血管收缩力加强。不仅患者不适感得到有效缓解,心理上也增加了恢复健康的信心[5]。护理人员辅助进行按摩服务,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增加了同患者之间的感情,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

通过本文对实际病例的分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时和非运动时心率对比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同对照组心率对比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患者开展舒适化护理干预在没有加重患者临床症状情况下,提升了患者舒适感,增加了护理满意度,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婧,高守君.不同护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1:25-27.

[2]翟迎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04:90+92.

[3]姜彩虹.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6:221-222.

[4]宋海英.急诊冠脉介入术前护理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1:1227-1228.

[5]董玉会.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0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