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的研究

李佼辉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产品不断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努力搭建院校、企业、学生之间的桥梁,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的研究,希望为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如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融合办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构建长效合作机制,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方共赢,这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1对校企深度融合的认识

创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关键在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深度融合,表现为校企合作面广,合作层次深,合作时间长,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设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互利互惠机制形成。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的多种创新模式。经过多年积累,学校已建立了与企业广泛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双赢”局面。可以说,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不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可以不断提升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创造创新能力,能够实现学生、教师、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2高职校企融合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与企业合作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与企业合作方式大多是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企业接待专业教师顶岗实践,企业主动参与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和企业利用学校实训设备进行产品研发很少。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一般以协议合作为主,兼有口头合作、临时性合作、其他合作形式。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容易造成企业与学校之间很难进行真正的校企融合,无法发挥校企合作的实效性,造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

2.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从调研数据中发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由于认识不足、成本增加、权责不明等原因,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造成院校热、企业冷,主要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持低层次合作,而没有形成统一协调、主动自愿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2.3缺乏驱动企业参与合作的激励机制

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如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等。由于学校学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宽泛性,导致企业投资学校很难获益,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执行力有待提高,由于尚未理顺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校企合作相关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使得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办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校企融合长效机制无法建立。

3高职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的主要形式

3.1冠名订单班

主要是由企业对学校进行投资或者在学校建立订单班,企业负责提供学生的奖学金和就业岗位,该专业以企业冠名,学生在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 它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的合作,为校企融合搭建了平台。

3.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般指的是国家依托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设立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它拥有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 本文所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的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成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负责提供技术,双方针对某些领域进行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企业负责技术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从中获得收益。 学校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企业对研究成果给以资金支持,使研究中心成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3.3企业学院

企业学院又称企业大学、公司学院。企业学院是指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以企业冠名的学院, 它是学校与企业根据双方利益需要,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针对某个或多个专业,校企双方按照协议共同投资,按照企业经营模式运作的一种新型校企融合办学模式。企业学院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校企共同出资,按出资份额形成合作关系,学校提供专业、技术和办公场所,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校企双方共同运营,共担风险,共同收益。 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在企业学院中学习的学生经考核合格后不仅可以获得学校毕业证书,还可以获得企业颁发的结业证书。

总之,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多家企业老总认为:“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多赢”,而多元参与机制是工业化后期校企合作成功的重要支柱。企业若要得到长期发展,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多年实践探索证明:校企互动、共建双赢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搭建平台、创新方式是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制度完善、监管到位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保障。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如何让企业热起来,已成为政府和职业院校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对于校企双方,亟须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使企业、学生、教师、学校各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从而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如何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J]. 陈焕镜.  职业. 2008(09)

[2]五年制高职教学模式初探[J]. 周敏慧.  职业. 2008(08)

[3]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管见[J]. 王金星.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4]五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朱小峰.  现代企业教育. 2015(02)

[5]海外五年制高职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 瞿光唐,戴永良.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9)

[6]五年制高职: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探索——基于2018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 尹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