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土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6
/ 2

浅谈国土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董普侠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430014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土地高效利用与农村土地的粗放、无序形成鲜明对比,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国土综合整治的工程措施,并对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对土地利用在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后续完善国土综合整治的体制机制研究和技术标准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土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耕地保护;集约节约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向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我们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人手里,这些年,我国为保护耕地出台了多项措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补充耕地制度、严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如何实施国土综合整治,保护耕地集约节约利用,同时又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城市的稳步发展。本文就我们当前国土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效和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难度大

近几十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各种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导致耕地数量和国土空间占用较多,耕地保护日益严重,虽然依靠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耕地数量进行了补充,但是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的情况普遍存在。从现有耕地数量上讲,现有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多数分布在光照、土壤、水源条件较差区域,已不适宜继续开发,另一方面,东部和中部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好,耕地质量较高,而城市发展速度快,占用了大量耕地,可补充的后备资源少,西部城市发展较慢,可补充的耕地资源较多,但是补充耕地质量不高。

农村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不高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与日俱增,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求土地集约节约越来越精细化,土地价值与日倍增;另一方面,与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欠缺,农村建设用地使用粗放,城镇和农村发展的不同步,致使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高涨的土地价值,一方面是粗放无序的土地利用,如何破解农村土地粗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又一难点。

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土地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严重,根据公报显示,全国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达20.25亿亩(其中盐碱化耕地1.1亿亩),水土流失面积达53.4亿亩。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2.9%。据报道,达到中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积超过5000万亩。 污染的土地如何修复,或者如何从源头如何控制土壤污染、土地沙化,也成为制约土地利用的一大因素。

二、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1、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土地整治作为耕地保护的手段之一,这些年“藏粮于地,藏粮于计”给出了不错的答卷,“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4亿亩,根据全国《“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革命老区扶贫工程项目、精准扶贫土地整治项目,基本做到了改善农业灌排条件、耕作条件、交通条件的积极作用,建成了一批“田成块、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不仅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更是助力了百姓脱贫。

2、建成土地整治体制机制保障土地综合整治有据可依有迹可循

全国自1999年开始开展土地整治项目以来,实现土地整治项目从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到国土综合整治(村庄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逐步建立,健全完善了各项制度,形成了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到《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TD/T 1013-2013)、《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一系列管理制度,更好的指导了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运用完善的监测监管机制监督项目真实运作保障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原各级国土管理部门为更好的监管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大范围、快速获取土地整治项目区真实信息,实现对土地整治项目情况的直观动态监测,利用野外定位导航,对补充耕地项目进行不低于30%的抽查,实现现场实地量测、拍照、勾汇,实现信息无线传输,建立的“国土综合监管平台”实现项目全过程网上管理,实现了逐级上报和审查。

三、国土综合整治如何促进土地高效利用的几点思考

1、探索国土综合整治向山水林天湖草的转变

在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被赋予新的内涵,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空间格局失衡失序,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技术手段,进行统筹的修复治理。在探索国土综合整治向山水林天湖草综合整治转变过程中,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数量、质量、生态、人文”四位一体,坚持绿色发展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山水林天湖草”的生命有机共同体。在耕地保护管理过程中,要统筹耕地数量管控和质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确保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实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产能三统一。

2、结合空间规划统筹引领国土综合整治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要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要坚持规划引领,实现自然资源空间规划一张图,国土综合整治在空间规划的指引下,做到与空间规划的有机结合,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的使用目的,形成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的依据,按照部、省、市三级规划,落实城乡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空旷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治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实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3、持续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国土综合整治稳健有序运行

虽然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对耕地保护、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国土资源向自然资源的转变过程中,对国土综合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建立相对完善的体制机制,完善山水林天湖草的综合整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更好的服务国土空间资源管理。

4 结束语

综上,发挥国土综合整治在耕地保护、土地集约节约中的作用,在空间规划的统筹引领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将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内涵。

参考文献:

[1] 刘富华, 蒋咏华. 土地整治模式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思考[C]// 中国土地学会年会. 2013.

[2] 魏海宁, 郑新奇, 徐劲原. 节约集约用地与土地整治关系剖析[C]// 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