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不可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5
/ 2

川崎病不可怕

万森

成都西区安琪儿妇产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36

世界首例川崎病发生于日本,在1967年由日本医师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其名称,临床又作“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截止今日,总计有超60个国家有过川崎病相关报道。临床就川崎病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其发病机制的掌握仍无明确定论,但结合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川崎病存在显著地域性特征,尤好发于亚洲地区,但在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亦分布有川崎病患者。该病好发儿童群体,尤以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年龄段,且农村儿童的发病率普遍低于城市儿童,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该病临床表现可伴有皮疹、手足硬性水肿、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治疗不当可并发严重心血管疾病,致病率最高可达25%,影响患儿健康成长,并一定程度对患儿造成心理创伤[1]。但川崎病真就如此可怕么?对此,本文就川崎病诊治展开讨论,详请下阅。

1 何为川崎病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可致全身血管炎病变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具备显著地域性,亚洲为KD好发地区。约九成患儿伴随有皮肤黏膜病变,若不得有效治疗,最终将可致冠状动脉瘤,促使患儿发生相应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严重合并症,损及患儿健康成长,不利其身心健康发育。该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手足硬性水肿、口腔粘膜弥漫充血、眼结合膜充血及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同时,患儿还可能伴随一定临床非特定症状,诸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肺功能异常、脑膜炎或尿道炎等合并症。针对KD疾病需建立足够的疾病认知,及时就医寻求医疗诊治,方可促良好预后。下文就KD疾病的诊断机制与治疗方法展开讨论。

2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2.1 诊断标准

KD疾病诊断标准可总结为以下六点[2]:①经相应治疗(抗生素),发热症状持续超5d以上并无缓解征兆;②双侧眼结合膜充血;③口腔病变含以下至少一点:口咽黏膜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舌乳头突起;④病初期(<9d)手足硬性水肿,掌跖潮红,恢复期(9至21d内)指趾端膜、肛周脱屑;⑤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多呈双侧);⑥全身多形性充血皮疹,无水泡结痂。以上满足五点即可确诊KD。

2.2 参考标准

患儿伴随有心听诊杂音,影像学下可见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伴有消化系统障碍,诸如腹痛腹泻、麻痹性肠梗阻等,或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血液系统异常,蛋白尿,影像学下肺叶异常阴影,关节肿胀疼痛,伴痉挛、意识功能障碍、四肢麻木等精神系统异常,可作为疾病诊断的辅助参考指标。

3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

3.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抗KD一类较常见的治疗手段,其高剂量下具备显著抗炎疗效,而低剂量下可抗血栓活性,但对冠状动脉的损伤防治效果不令人满意。KD急性期阿司匹林给药80至100mg/kg体质量,常与免疫球蛋白静注联合使用。高剂量给药下当患儿2至3d内不再伴随发热症状,可相应减少药物剂量,但仍需以3至5mg/kg体质量标准低剂量持续给药至冠状动脉损伤迹象消失,炎症指标下降至正常范围。对于已经损及冠状动脉的患儿,低剂量给药要持续至超声心动图与炎症指标正常[3]

3.2 免疫球蛋白静注(IVIG)

临床已证实,静注IVIG可有效抑制冠状动脉损伤病变,阻碍内皮细胞增生,抑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黏附分子合成。KD急性期下单剂量IVIG与阿司匹林联用,疗效显著。患儿病发1周内接受IVIG静注疗效最佳,且给药越早病情越可控,及早治疗下可显著降低心脏性并发症发生,治疗不良反应少,预后可[4]

3.3 肾上腺皮质激素

常见的抗KD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甲泼尼龙,一次静注20至30mg/(kg·d),结合患儿发热改善情况给药1至3d。期间结合2mg/(kg·d)泼尼松分次口服,在血清C反应蛋白正常后降半剂量,经半月治疗后可逐渐减量至停药;或2mg/(kg·d)甲泼尼龙三次静注,待患儿发热症状消失及血清C反应蛋白下降后改给药方式口服;或单一泼尼松口服,剂量1至2mg/(kg·d),同样退热后减至停药,治疗持续4至6周[5]

3.4 TNF-α受体拮抗药

结合临床实践观察,KD患儿体血TNF-α表达水平普遍呈增高趋势。故TNF-α受体拮抗药可对KD患儿发挥对症治疗作用,尤其对IVIG抗性患儿。

3.5 他汀类药物

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急性期后几率可伴有内皮功能紊乱与慢性血管炎。阿司匹林可修复冠状动脉损伤,但对上述合并症疗效不显。结合疾病,KD患儿急性期血脂异常,TG、HDL表达下降,而他汀类药物可抑制机体胆固醇表达水平,同时对患儿慢性血管炎与内皮功能紊乱具备显著疗效。

3.6 其他

①阿昔单抗:为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对症急性KD下的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可有效除血栓、助血管重构。②CsA:对难治性KD疗效肯定,但治疗过程中常见高钾血症合并症,因此治疗中须严密观测患儿血钾水平,防止高钾血症出现。③血浆置换:炎症标志物的特殊改变可致患儿产生IVIG抗性,或形成冠状动脉瘤。血浆置换可有效避免上述治疗风险事件发生。在IVIG首次或二次剂量下若伴随有炎症标志物增长,即可行血浆置换。

4 小结

KD被视作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重要诱因,常好发于男童,加之明显的偏亚洲地区高发性,使部分国人存有对该疾病的恐慌。随世界首例KD疾病报道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头,临床针对KD疾病的研究进展较之既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先进高效的对症治疗手段被研发。KD不可怕,可怕的是对KD认知不够。相信当下医疗水平,树立正确疾病认知,及早携患儿接受治疗,对症下预后终可得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波,朱义杰(综述),罗军等.川崎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新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2):189-192.

[2]李波,张旭光.川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2):125-128.

[3]张根,李新萍,常丽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5,30(5):572-574.

[4]王从军,雷中劲.川崎病患儿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6):2651-2654.

[5]李静,王博龙,冯瑞冰等.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用于川崎病初始治疗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6):52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