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4
/ 2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

王燕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150008

【摘要】学生的健康会直接决定国民健康水平。因为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育并不被重视的,按时随着近些年全民锻炼等意识理念的不断推广,学生体质问题越发突出,持续提高体育教育整体质量水平显得非常重要。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0.引言

学生的体能课程指标在以往体育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改进,尤其是在体育发展空间方面进行了显著的拓展。一直以来我国体育教育都存在片面性、随意性问题,对于学生的身体能力评价重视度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督促、意识教育的重视度并不高,体育和健康之间存在脱节表现,为学生提供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足,对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存在明显的制约。对此,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1.健康教育现状

健康教育最初是由国外医学家提出的概念,其主要是将医学的功能定义成为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与康复,在这一观点当中,认为人体的健康是可以借助舒适的生活标准、良好的劳动条件、优质的物质文化与教育、合理的休闲方式得到推动。同时倡导劳工、企业、政治家以及教育家等共同参与达到综合性目标[1]。健康教育主要是借助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以及社区开发等多种途径而实现,其目的在于疾病的预防以及健康的提升,以融入诊疗、预防、保健以及健康教育等多层面实现健康程度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之下,医疗理念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阶段,目前已经基本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了“人人健康”,健康的促进也在近些年显得更加突出,属于一种以社会、卫生领域为核心的变革化发展,属于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运动模式[2]。在全球范围之内,健康教育活动对于人们的健康影响均比较突出,属于疾病预防的重要手段。

2.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

2.1构建评价机制

在体育教育持续改革的环境之下,必须有意识的互藏新评价标准,有意识的打破以往单纯成绩考核的评价方式,以达标成绩的量化处理措施进行评价,突出运动机能的培养,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习惯[3]。以往的评价方式普遍是以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为主,教师的评价是以终结性的评价为主,这也导致被评价人员处于一个相对消极的状态,人格、意识会遭受一定程度的侵犯,此时学生的兴趣水平差异会直接决定最终结果,所以统一性的标准衡量方式并不适用。学生的差异是决定教育水平的关键,也正是因为差异的,所以学生会各有所长,这也是突出学生个性化特征的主要措施。教师评价的标准构建在对体育教育的本质认知上,教育的基础着手点在于身、心、群三个方面,突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心理方面的干预,借助互动合作的方式将教学融合一体,强化学生对于技能技术的掌握,强化体质水平,更好的突出学生个性化特征。

2.2更新教育理念

强化学生对于健康意识的培养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当做是一个整体,并突出健康水平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当前学校方面的教育普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体育教育中大多数仍然坚持身体素质达标与竞技体育为主,为了更好的保障教育质量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体育活动方式更加专一,这也间接影响到了学生耳朵身体素质。对此,在体育教育中教师需要更好的突出快乐元素,减轻学生的负担,构建以健康为核心的锻炼意识,将以往单一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侧重意识、理念方面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运动技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围绕着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做好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突出团结、勇敢、拼搏、努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杜绝自私、懒惰、畏惧、怕受伤怕吃苦等负面心理情绪的存在,从而强化学生的健康水平。

2.3强化教育方式水平

在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将这一内容作为核心重点。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备突出的作用。将《标准》这一内容作为重点进行展现,在教育中不能单纯的进行运动机能培养,还需要突出心理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能力,在培养心理素质的同时可以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强化意志力,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调控自我情绪,借助体育活动实现对学生情绪的调整,提高体育教育整体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育持续改革环境之下,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创新自身教育理念,努力的改进教育方式与手段,充分意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状态,并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体育教育的针对性改革创新。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突出,应当是体育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在教育改革期间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的引入,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永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神州,2017,23(6):62-63.

[2]张申.浅析中学生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No.1020,14(05):18-19.

[3]李乐.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