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门诊输液病人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4
/ 3

急诊科门诊输液病人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翟微君

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门诊输液病人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将我院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98例急诊输液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护理;观察组根据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在急诊科门诊患者中,以老年人和小孩多见,一般患者均在白天输液,在急诊科门诊内大多数病人的情况较为紧急,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具有明显差异。结论:经过研究发现,在急诊科门诊患者输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输液的时间;患者的年龄;患者病情的轻重以及护理人员的输液操作水平等因素。根据这些相关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关键词 急诊科门诊;潜在风险因素;护理措施

医院的急诊科是一个重要的科室,其设备较为齐全;急救的效率较为优良,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针对各种急诊病人进行抢救,是抢救病人的关键科室[1]。因为此科室较为迫切;一般接收的病人较为复杂和危急,因此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会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以使得患者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2]。因此;为了探究我院急诊科门诊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出现的潜在风险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风险,我院收治了98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研究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其不良反应明显降低。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98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来探讨患者输液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其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8例。观察组:有25例男性;24例女性,其中患者的年龄均大于2.5岁小于72岁,其中患者主要的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先天性疾病;外力创伤三大类疾病。观察组患者中有30例在白天就诊;19例在夜晚就诊。对照组:有25例男性;24例女性,其中患者的年龄均大于3.0岁小于71.5岁,其中患者主要的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先天性疾病;外力创伤三大类疾病。对照组患者中有34例在白天就诊;15例在夜晚就诊。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就诊时间等资料,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将在急诊科输液的患者进行观察,看其在输液过程中针头脱落的次数;扎针失误的次数以及出现皮肤的瘀斑;疹子等进行记录;并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方法[3-4]

对照组护理方法:(1)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2)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应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注意配伍禁忌以及交叉感染。(3)如果患者需要长期输液,注意血管的保护措施,可以采取留置针,血管一般从远端开始选用。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4)儿童应该选取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因为儿童的头皮静脉较为浅表,可以准确固定,同时也可以预防儿童应乱动而使得针脱落。(5)在进行输液前,应排好空气,防止空气栓塞。

观察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护理(1)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良好的扎针手法,减少误扎的可能,改善患者的皮肤,保护其血管。(2)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的心理反应,如果有,应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其影响疾病的康复。(3)根据患者的年龄选取相应的静脉,避免出现扎破;误扎的风险。(4)对患者进行输液后,对用过针头以及一次输液器进行合适的处理,护理人员在对多名不同的患者输液前进行卫生手消毒。

1.4观察指标[5]

在对急诊科门诊患者进行输液过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在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不良反应主要有针头堵塞;红肿;发热;恶心四个指标。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5de72d4704801_html_83ba4077644d6121.gif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过不同的护理后对患者输液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详见于表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以下数据,差异显著,P<0.05。

表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发热

恶心

红肿

针头堵塞

观察组

49

1(2.04)

2(4.08)

1(2.04)

0(0.00)

对照组

49

14(28.5)

8(16.32)

2(4.08)

6(6.12)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2%。

2.2输液风险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将年龄、就诊时间、病情因素、心理因素、操作技能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就诊时间、病情因素、心理因素、操作技能是输液风险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3。

表2.输液风险因素单因素结果

组别

例数

年龄

就诊时间

病情因素

心理因素

操作技能

观察组

49

5(10.20)

7(14.28)

9(18.36)

4(8.16)

7(14.28)

对照组

49

6(12.24)

7(14.28)

5(10.20)

5(10.20)

8(16.32)

表3 输液风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β

标准误差

P

OR

95%CI

年龄

0.693

0.247

0.022

1.867

1.059-4.223

就诊时间

0.954

0.261

0.017

1.558

0.805-2.621

病情因素

0.754

0.278

0.011

1.103

0.556-1.764

心理因素

0.872

0.303

0.029

1.078

0.612-1.497

操作技能

0.177

0.631

0.0009

2.064

0.749-1.588

3讨论

急诊科门诊静脉输液中存在许多的不良反应,患者有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发热;静脉炎;急性肺水肿;空气栓塞等,以上不良反应较大;还有一些较小的不良反应,但其发生率较高,如针头堵塞;红肿;恶心呕吐等[6]。而出现以上不良反应主要风险因素是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和医院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有关。其中患者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就诊时间;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心理状态。护理人员主要是因为操作不娴熟而导致。

根据以上说明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可以提出以下几点护理对策[7-8]:(1)患者的年龄不同,选择的部位不同。小孩可以选择头皮静脉;而老年人因为血管脆性较大,扎针时时刻注意。(2)应加强夜班专业护士在岗的次数,减少在夜间就诊患者的扎针不良反应。(3)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4)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疏导,减少对疾病治疗的影响。(5)医院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减少其在输液中的操作失误。对提出的潜在风险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矛盾,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相宏艳.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科输液患者输液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9):21-22.

[2]许美琴.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科输液患者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8):262+265.

[3]罗丽华.急诊科输液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5):117-118.

[4]袁佳英.急诊科输液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4):139-140.

[5]黄少燕,邱珍珍.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科输液患者输液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02):253-254.

[6]马芳.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0):251.

[7]胡纪英.急诊输液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A2):349+351.

[8]刘芬.门诊急诊输液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