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气胸低负压吸引治疗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4
/ 2

自发性气胸低负压吸引治疗的护理

鹿艳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江苏贾汪 221011

【摘要】目的:探究自发性气胸低负压吸引治疗期间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0例入组,以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胸管负压引流,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低负压吸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在气胸、肺不张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发性气胸应用持续低负压吸引,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使肺复张时间缩短,促进气胸消失,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低负压吸引治疗;护理

自发性气胸是指肺组织、脏层胸膜因肺部疾病出血破裂,或肺表面细微气肿泡破裂,肺与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所致。自发性气胸患者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多发于青中年人群,男性病例高于女性[1],主要表现症状为呼吸困难、突发性胸痛、胸闷等症状,病情严重者也会出现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发现[2],持续低负压吸引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为了进一步观察自发性气胸低负压吸引治疗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护理要点,我院特选取5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0例入组,选取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以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6.58±3.51)岁,发病时间6~22d,平均发病时间(10.65±3.59)岁;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24.97±4.68)岁,发病时间6~23d,平均发病时间(11.77±4.31)岁;两组间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普通管引流治疗,给予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选择穿刺点,作1.5~2.0cm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肋间肌、胸膜依次分离,将胸管置入胸腔内,于胸壁皮肤固定缝合,将胸管与水封瓶连接。

观察组采用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患者取半卧位,穿刺部位选择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者选择腋前线4~5肋骨处,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局部麻醉,于肋骨上缘平行作一2~3cm长的切口,将皮肤逐层分离至胸膜腔,将Y型穿刺针插入,将针芯退出,将中心静脉导管从另一侧孔插入,将Y型穿刺针退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双钳夹夹住,缝合固定导管[3]。胸腔闭式引流管打开,将无菌生理盐水倒入其中,将负压控制在-1~-1.5kPa,将水封瓶、负压吸引器连接,连接胸腔中心静脉导管,将血管钳松开,见溢出大量气泡。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及时调整负压吸引情况,控制引流。

1.2.2 护理方法

①病情观察,听诊时,注意患者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检查气管是否处于居中位置,若负压吸引早期,患者气促症状减轻,紫绀症状好转,呼吸音恢复正常,则提示负压有效。若患者存在咳嗽、心悸及呼吸困难等情况,提示存在复张性水肿表现,需要暂停负压吸引并通知医师及时进行处理。

②引流管护理:治疗前要做好沟通工作,告知引流管相关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病情科学调整负压水平,使水封瓶内氯化钠液控制在12cmH2O线处,对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询问,避免出现肺组织损伤、胸痛等症状。

③并发症护理:由于解剖结构较为特殊,胸部置管的疼痛明显,负压吸引时,若负压过大则会出现明显胸痛症状,给予负压调节后,需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观察,若疼痛未见明显好转,则需考虑是否因插入过长,导致肺膨胀所引起的疼痛,及时告知医师给予处理。咳嗽患者可选择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气体排出,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方法,避免用力过猛,加重疼痛症状。必要时,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方式帮助患者排痰[4]

④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新鲜食物,同时可对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促进胃肠道蠕动,促进大便通畅。

观察两组治疗护理后气胸消失情况,记录肺复张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描述用(5de71113c98b4_html_743b7257eca439e9.gif );计数资料:用χ2值检验,描述用(%);P值<0.05时,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的气胸消失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肺复张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1 两组气胸变化与肺复张时间比较

分组

例数

气胸

肺复张时间(d)

消失

无改变

对照组

25

18

7

7.54±1.21

观察组

25

24

1

5.31±0.18

X2/t

5.3571

9.1145

P

<0.05

<0.05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疾病,排气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肺功能状况、气胸类型、肺萎缩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针对存在明显呼吸困难、肺压缩程度较大、不稳定性气胸患者,应尽早实施胸腔闭式引流,肺复张不满意者可给予负压吸引治疗[5]。胸导管经负压装置抽吸肺内积气,可使肺尽快膨胀,促进肺内气体的正常交换,使静脉向心回流得到促进。但是,实施持续负压吸引时易出现肺无法扩张,延长拔管时间,导致需行胸肺修补术治疗。因此,我院给予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胸腔闭式引流管,给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保证引流管通畅,预防相关并发症,促进气胸消失,缩短肺复张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自发性气胸患者给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可及时发现处理相关并发症,可使肺复张时间缩短,促进气胸消失,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刘晓华.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手术治疗中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7):280+282.

熊辉.探讨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对自发性气胸的 治疗效果[J].当代医学,2018(1):115-117.

白永成,何运梯,樊荣兴,et al.中心静脉导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ICU气胸的疗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07):36-37.

常青.胸腔镜下胸顶壁层胸膜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护理观察[J].智慧健康,2018,4(5): 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