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扬正能量,发挥历史德育优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1

宏扬正能量,发挥历史德育优势

曾文怡

广西百色市五中(533000)曾文怡

【摘要】历史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蕴涵的学科优势正被人们日益重视。可以寓德育教育于历史故事中,可以利用典型历史人物渗透德育,可以利用名言名句激励法,深化思想教育。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作为正能量渗透品德教育。

【关键词】正能量德育历史教学渗透现在社会热议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时候,有人担心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呼唤真善美,社会需要重朔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一直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学校和课堂,从来都是德育的主阵地。历史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蕴涵的学科优势正被人们日益重视。因此,历史教学要坚持思想教育和历史教育相统一,将学生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

1寓德育教育于历史故事中历史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画卷,许多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更有近代饱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以及中国人民顽强不息的斗争史,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奋发图强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以及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奋斗史,其间留下多少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教师进行德育的极好素材。如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秦灭六国、昭君出塞、三顾茅庐、郑和下西洋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适时因势地穿插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如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录像以及用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讲解红军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故事,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这在世界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长征精神鼓励了学生,他们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2利用典型历史人物渗透德育历史总是由具体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的。因此,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就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强化德育渗透。

这些历史人物可能是有名的政治家,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也有可能是民族英雄,如英勇抗倭的戚继光;还有可能是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等。教学中应以历史人物为突破口来强化品德教育。如在进行“甲午战争”的教学时重点讲了邓世昌这一英雄人物,突出邓世昌壮烈殉国的英雄形象。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全体官兵浴血奋战,痛击日寇,最后因战舰沉没落水,誓与战舰和官兵共存亡。邓世昌英勇殉国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故事中受到教育,学生从中认识到:邓世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坚强意志,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中老师还可充分开展历史第二课堂,如组织“伟人少年时代”演讲比赛,“英雄在我心中”讨论会,“我最崇拜的英雄”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近历史名人和历史英雄,这些杰出人物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是学生的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也是教师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

3名言品析激励法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这些简洁精辟的名言警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品字析句,不但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深化思想教育。比如在讲《贞观之治》一课时,引导学生品析了“李世民把魏征当作一面镜子”这段话。使学生领会唐太宗能够听取大臣的意见,所以把忠心进谏的魏征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品析,学生从中受到了启示:做人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课本还有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通过这些名言、名句、名联的品析,利于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它们都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作为正能量,给学生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等所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是社会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学生从这些历史正能量中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镜鉴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2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