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浅议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尹庆顺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257300)尹庆顺

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必然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为什么要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1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教材对此做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2重视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它属于客观世界,属于社会,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新编高中数学教材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本书的大部分章节的引入都是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并且在每节的例题、练习中增加了大量的联系实际的内容。

1.3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考的需要。从考试角度上说,国家从1993年起在高考中正式出现数学应用题,经过多年的摸索,近年应用题在高考试题中又出现加大考查力度、重在考查能力的趋势,应用题的教学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2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1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一般情况下,数学知识的产生不外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大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有具体直接的应用,如高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计算最值”,“线性规划”,高三的“概率统计”等。应该让学生充分实践和体验这些知识是如何使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2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如此,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2.3关于应用问题中的算法问题。新教材要求用科学计算器处理、计算数值,在例题、习题中给出的数据都比较复杂,我认为高中数学应用题的重点是数学建模,所以正确建模,明白算法、算理应占主流,一味追求“实际”,多次出现一些复杂数据,会冲淡主要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每节中只要有一两道实际数据的题目,其他的可选择特殊数据或干脆用字母表示,不仅可突出算理,而且会加强应用问题的分析,节省时间,体现字母代数的优越性。

总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中学生素质训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稳定进步,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