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科学探索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王建兰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幼儿园(215600)王建兰

观察现象(一):《科学:天气记录》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记录天气情况,其中包括日期、天气和温度记录,因为课程计划中的首周进行的《温度计》这一课被冲突掉了,考虑到孩子可能不会使用温度计,而且这也是一个很有必要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特意在课前进行了一些有关温度计的认识,为本节课做准备。有了这样的铺垫,我本以为活动目标的实施,应该不难。谁料到活动中,许多孩子还是完全进入不了状况。尤其是磊磊,对于温度计的认识完全没概念,对于日期和温度的数字记录也是怎么都开不了窍,我还特意对他进行了辅导。第一天辅导时,看似他听懂了,也掌握了一些记录要领,可第二天我再让他观察、记录时,他又找不着北了。

情况分析:一开学时,我就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班里的孩子普遍表现出对于科学活动兴趣不大,或者可以说缺乏一定的科学常识基础,也缺乏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有的一些经验基础。尤其是我们班的几个比较没有耐心的小男孩。磊磊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就算是一对一的教他们,他们也接收得比较慢,感觉基础特别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很着急,科学活动就需要幼儿能积极主动的投身参与,并且能进行自主性的探索,而他们显然还离这个目标差得很员。我暗暗决心要渐渐地改变这一状况。

观察现象(二):《科学:蚂蚁》是一节科学常识课,考虑到这个活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可爱生命,幼儿应该是很感兴趣的,因此我决定好好利用,抓住机会,让幼儿学会观察发现,学会探索。为了让幼儿能有更多机会,更详尽的了解这一自然生命,我特意筹备了一个找蚂蚁、引蚂蚁的课前活动。我特意把磊磊几个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带在身边,和他们一起商量、预计蚂蚁会喜欢的食物,并一起找方法找地点来引蚂蚁。我还带上了放大镜来让幼儿更形象具体地寻找和观察,孩子们果然非常投入。磊磊的表现也让我对他有个更新的认识。整个活动过程中,磊磊表现的不错,活泼主动,尽管表达时的话语比较稚嫩,有时都说不到点子上,但能明显地感觉到他自己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感,而且在课上他的倾听习惯也变好了,不再像前两次上课时那样左顾右盼了。

情况分析:科学活动中兴趣的激发,有时候是需要一个合适的锲机和载体的,当孩子们感兴趣时,自然就会去探究,自然就会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果然是没错的。像磊磊这样的孩子,其实本质很聪明的,只是平时比较好动,缺乏耐心和专注,很难集中思想和精力去投入一个活动。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孩子很难感受到活动的魅力,也很难体会到活动中该有的成就感。像这次活动就组织的比较好,我相信,这个影响不仅只在这一节课。今后我将多寻找、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

观察现象(三):《科学:做陀螺》是一个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探索活动。因为有过一些玩的经验,因此在理解原理上幼儿应该不成问题。而做陀螺的步骤也不是很难,借助图示幼儿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基于这两个前提,我把制作的材料做为重点来让幼儿进行探索。我提供了不同的纸,如图画纸、卡纸、硬纸板等,这些材料有软有硬,很容易操作比较。由于材料对比明显,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积极性果然有所提高,探索之后的表达也变得主动了一些,语言表达的质量也更高了一些。磊磊做的陀螺因为一些原因,虽然最终还是没有做成,但能感觉到他的探索兴趣还在,我和他约好了在课后继续尝试。情况分析:当磊磊的探索兴趣没有因为失败而消散,而是继续保持了一定的探索欲望,说明这样的尝试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可以说是成功的。由此可见,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也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新《纲要》中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们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