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方式肌肉注射法的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S方式肌肉注射法的临床探讨

罗春英宋彩虹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内科(163711)罗春英宋彩虹

【摘要】目的:为减少药液外渗,减轻疼痛,探讨S方式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方法:400例患者,采用单盲法并进行自身对照,应用普通方法及S法进行肌肉注射。结果:普通法注射200例,药液外渗168例;3级疼痛68例,4级疼痛15例。S方式注射200例,药液外渗3例;3级疼痛4例,4级疼痛0例。两组对照有显著差异。结论:S方式肌肉注射法可防止药液外渗,减轻疼痛。

【关键词】S方式肌肉注射法普通肌肉注射法药液外渗减轻疼痛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400例患者中,200例采用S方式进行肌肉注射,与普法肌肉注射法相比,前者可减少药液渗出,减轻注射时的疼痛,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0例患者均肌肉注射胸腺五肽注射液,其中男285例,女115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2岁。入选要求:①意识清晰,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痛觉无缺失;②注射的部位无红肿、溃疡、皮疹、硬结、瘢痕等异常。③注射药物剂量相同,且10天内未接受任何肌肉注射;④排除卧床患者。

1.2方法患者取侧卧位,选择臀大肌为注射部位,用5ml注射器(3.5cm长7号针头),用十字定位法和连线定位法选择注射点。均同1人操作。随机分为2组,采用自身对照,一组第1天左臀使用传统注射法,第2天右臀使用S方式注射法;观察并比较患者的药液外渗情况及疼痛反应。S方式操作方法: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和示指呈S型用力将皮肤向同一方向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垂直呈90°角,进针深度为针柄的3/4[1],抽动活塞无回血后缓慢注完药液后,稍停留5~10秒后拔出针头,并迅速松开左手,此时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操作者左手拇和示指分开皮肤,右手垂直进针后,松开左手推动活塞,注入药液后快速拔针。

1.3观察指标。疼痛评价标准采用数字疼痛程度评估(WHO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1.4注意事项:①服务态度好,关心体贴患者,动作轻柔,操作熟练,使人信任。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③注射药物前,一定回抽活塞无回血时方可注药。④为避免针柄折断,注射时勿将针柄全部刺入。

2结果

S方式注射法所致药液外渗及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注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2种注射方法所致疼痛程度及药液外渗的比较

表1示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注射部位致痛程度及药液外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3讨论

药液渗入皮下组织,刺激神经末梢是肌肉注射导致疼痛是的主要原因,S方式肌肉注射法采取注射时牵拉皮肤,导致皮下组织和肌肉层错位,注射完毕使皮肤迅速恢复原位,使针道关闭,有效地防止了药液外渗,减少注射时的疼痛,并可使针头处的药液全部进入肌肉组织内,使药液剂量精确,不增加病人痛苦和组织损伤,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