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痤疮临床治疗方法研究

/ 2

寻常性痤疮临床治疗方法研究

邹雅1蒙秉新2朱敬先3朱敏4权赫磊4庄雄

邹雅1蒙秉新2朱敬先3朱敏4权赫磊4庄雄4贺珊4

【摘要】目的探讨寻常性痤疮在临床中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寻常性痤疮患者292例,随机分成四组。第一组使用红霉素片;第二组使用维生素B6片;第三组使用0.025﹪维A酸乳膏;第四组同时使用红霉素片、维生素B6片和0.025﹪维A酸乳膏。结果第四组同时使用红霉素片、维生素B6片和0.025﹪维A酸乳膏的患者,治疗寻常性痤疮有效率较高,与其它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使用红霉素片、0.025%维A酸乳膏和维生素B6治疗寻常性痤疮,安全、有效。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红霉素片;维生素B6片;0.1﹪维A酸霜

Studyonthetreatmentofacnevulgaris.ZouYa,MengBing-xin,ZhuJing-xian,,ZhuMing,QuanHe-lei,ZhuangXiong,HeShan(DepartmentofDermatology,HainanProvincialCorpsHospital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sForce,Haikou5702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clinicallythetreatmenofacnevulgaris.Methods292casesofacnevulgariswererandomlypidedintofourgroups.Useerythromycintabletsinthefirstgroup;UsevitaminB6tabletsinthesecondgroup;Use0.025%Tretinoincreaminthethirdgroup;Erythromycintablets,vitaminB6and0.01%Tretinoincreamwereusedatthesametimeinthefourthgroup.ResultsIt’moreeffectiveanda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comparedwiththeotherthreegroups(p<0.05)thatthetreatmentofacnevulgarisinthefourthgroupwastheuseoferythromycintablets,vitaminB6and0.025%Tretinoincreamatthesametime.

【Keyword】acnevulgaris;erythromycin;vitaminB6;0.025%Tretinoincream

寻常性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因皮脂腺管与毛孔堵塞,致使皮脂外流不畅所致[1]。主要发生于面、背、胸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发于15-30岁的青少年,影响美观,甚至影响个人生活、求职,从而影响患者心理。本研究旨在研究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治疗寻常性痤疮。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1)入选标准:选择15-30岁寻常性痤疮患者,均为男性。(2)排除标准:聚合性、坏死性和继发性痤疮;4周内使用过治疗痤疮药物、抗炎药物或抗生素等药物;有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痤疮分级采用4级国际改良分级方法。Ⅰ级:主要皮损为粉刺,损害数目不超过30个;Ⅱ级:主要皮损为粉刺,并有丘疹和脓疱,皮损总数在31-50个;Ⅲ级:丘疹和脓疱较多,皮损总数在51-100个,并可见结节,但数目少于3个;Ⅳ级:皮损数目大于100个,并可见结节、囊肿数目在3个以上。

2.病例:男292例,年龄15-30岁,平均21.6岁,病程3个月-12年。皮损以颜面部为主,部分累及颈、胸、背部。皮损类型为Ⅰ级132例、Ⅱ级56例、Ⅲ级76例,Ⅳ28例。

3.分组:共292例,皮损类型Ⅰ级132例,随机分入第一至四组,每组33人;皮损类型Ⅱ级56例,随机分入第一至四组,每组14人;皮损类型Ⅲ级76例,随机分入第一至四组,每组19人;皮损类型Ⅳ级28例,随机分入第一至四组,每组7人。每组Ⅰ、Ⅱ、Ⅲ、Ⅳ级患者共73人。

4.材料红霉素片:陕西君寿堂制药有限公司;

维生素B6片:帝斯曼维生素(上海)有限公司;

0.025﹪维A酸乳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

5.治疗方法

第一组患者每日口服红霉素片,每次0.25g,每天3次,服用4周后,每次0.25g,每天2次,再服4周;第二组患者服用维生素B6片,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3次,服用8周;第三组患者每晚清洁皮肤,干燥后,均匀涂抹0.025﹪维A酸乳膏约1g,轻揉按摩1-2分钟,次晨清水洗净。外用8周。第四组患者同时使用以上3种药物,用法、用量、疗程与以上三组相同。

6.疗效观察及判断标准:

评价疗效。痊愈:治疗前后皮损总数减少90%以上;显效:治疗后皮损总数减少60%-89%;好转:治疗后皮损总数减少30-59%;无效:治疗后皮损总数减少30%以下或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加显效率。初诊及治疗第2、4、8、12周复诊时观察和记录皮损数目与不良反应。

7.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按4级评分法记录不良反应。(1)红斑水肿4级评分法:0=无红斑:1=单纯红斑;2=轻度浮肿性红班;3=红斑伴明显水肿。(2)灼热痛痒4级评分法:0=无;1=轻度,不影响正常活动;2=中度,介于1和3之间;3=重度,明显影响生活;(3)脱屑干燥4级评分法:0=无;1=轻度脱屑干燥;2=中度脱屑干燥;3=明显脱屑干燥。

结果

讨论

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主要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皮脂分泌增多及雄激素有关[2]。

毛囊内正常寄生有微需氧的痤疮丙酸杆菌,当毛囊内皮脂淤滞时,这些细菌增殖[3]。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皮脂,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反应[4-5]。它还产生一些低分子多肽,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后者产生的水解酶使毛囊壁渗漏甚至破裂,毛囊内容物进入周围真皮组织,形成炎症,表现为丘疹、囊肿[6]。使用红霉素片可以阻断痤疮丙酸杆菌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产生,减轻炎症[7]。

维生素B6参与氨基酸的代谢,影响脂肪代谢,可降低胆固醇。人吃进的动物蛋白质中含有较多的甲硫氨基酸,而该种氨基酸的代谢必须有维生素B6作为辅酶参与,否则,甲硫氨基酸的代谢产物就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脂类物质滞留或堆积。服用维生素B6,可降低胆固醇,可减少皮脂腺分泌,从而治疗痤疮。

痤疮患者的毛囊上皮角化异常,不能正常脱落,使毛囊口变小,皮脂淤积在毛囊口形成粉刺[8]。维A酸类药物能调节毛囊的角化过程。外用维A酸乳膏,对粉刺有剥脱作用[9],且能使粉刺溶解易被挤出或用水除去,开始5-12天,症状常有恶化,如灼感、红斑、脱屑,但同时表明药物正在起作用,不是病情加重,皮肤可适应及耐受,刺激现象可逐步消失。日光可加重维A酸对皮肤的刺激,导致维A酸分解,动物实验提示维A酸可增强紫外线致癌力,因此我们选择夜间使用,次晨洗净。维A酸具有调节内皮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功能,不仅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正常分化,同时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维A酸能减少或消除存在于皮肤表层的痤疮丙酸杆菌;维A酸还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阴离子的形成和溶酶体的释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使中性粒细胞功能恢复正常[10];维A酸同时具有抑制皮脂作用,使基底细胞成熟过程延长,从而使皮脂腺细胞减少,皮脂合成减少,使其皮脂分泌率降低[11]。

综上所述,以及本研究显示,在治疗痤疮中,同时使用红霉素片、维生素B6片和0.025﹪维A酸乳膏,比单独使用这三种药物,效果更佳。三者同时使用,是一种简单、方便,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9.

[2]CristinaOprica.Characterisationofantibiotic-resistantPropionibacteriumacnesfromacnevulgarisandotherdiseases.StockholmKarolinskaInstitutet,DepartmentofLaboratoryMedicine.[2006]

[3]曹磊,王磊,范莹,陶诗沁.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5(15)

[4]杜华,孙燕丽,何春峰.丹参酮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重度痤疮31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杂志.2015(8)

[5]沈小娇;秦晓蕾;于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5(04)

[6]康丽阳.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抑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0)

[7]刘思汛;吴景东.试分析中、重度痤疮治疗方法及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1)

[8]wardA.Areviewofitsphamacologicalpropertiesandtherapeuticefficacyinacneandotherskindisorders[J].Drug,1984,28(1):6-8.

[9]杨亚胜.异维A酸对中、重度痤疮治疗方法及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03)

[10]MohammedAli,nsforminggrowthfactor-βinacnevulgaris.MDThesis,CardiffUniversity.2012

[11]靳培英.异维A酸在皮肤病治疗领域中的临床应用.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J].1998,24(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