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急诊对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内科急诊对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刘鑫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476100

【摘要】目的:对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调查。方法:抽选76例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患者入院后将其随机平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予以有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无创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19例,病情缓解16例,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患者病情改善16例,病情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73.7%,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主要集中在肺炎、气胸、皮下气肿中,分别有4例肺炎、2例气胸和1例皮下气肿病例;对照组患者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均存在漏气表现,且患者胃肠胀气、口腔干燥人数明显多与观察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创正压通气在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监控。

【关键词】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是急诊内科常见的疾病,本病对患者的生命有着严重的威胁,机械通气是抢救中重要的环节和措施。无创通气治疗和有创正压通气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两种方式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也不相同[1]。为进一步对机械通气在本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抽选76例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76例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患者入院后将其随机平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为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入院治疗的患者。观察组患者予以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年龄为33-6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1.3±16.4)岁,男性20例,女性18例,患者病程平均为(3.2±1.8)h;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无创通气治疗,患者年龄为33-6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1.7±16.3)岁,男性19例,女性19例,患者病程平均为(3.4±1.6)h,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具有自主呼吸,意识清醒能够交谈,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消化道出血表现。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学会审批。

1.2一般方法

患者治疗前予以清除口腔、鼻腔中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照组患者予以无创通气治疗。患者半卧位,将头部抬高30度,选择合适的面罩、鼻罩,正确安放呼吸装置,固定面罩、鼻罩,根据患者呼吸状况调整参数,逐渐适合患者水平。有创(正压)通气的患者基本步骤与对照组相同,但不予以面罩、鼻罩改为气管插管。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通气后呼吸状况、胸廓运动、呼吸音、心率等情况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患者血气分析状况,评估患者通气效果。同时对患者通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计算。

1.4评估指标

改善:患者通气后呼吸困难表现改善,辅助呼吸肌肉运动消失,胸廓起伏明显,呼吸音良好,心率明显减慢,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下降,氧气分压上升。缓解:患者通气后呼吸困难表现有所缓解,辅助呼吸肌运动减弱,患者心率有所下降;无效:患者通气后呼吸衰竭表现无改善,病情甚至恶化。评估有效率=改善率+缓解率。

1.5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19例,病情缓解16例,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患者病情改善16例,病情缓解12例,总有效率为73.7%,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呼吸衰竭在急诊内科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通常处于缺氧状态,因此,本病的治疗基础在于改善患者缺氧表现[2]。机械通气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机械通气分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两种,两种方式操作不同,利弊不同,但总体来说,有创正压通气效果更为理想。

有创正压通气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处理,建立人工气道,此种方式会对患者呼吸道组织造成损伤,容易增加患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但此种方式能够快速改善患者体内氧气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治疗效果更为理想[3]。且有创正压通气能够保证患者痰液得到及时的引流,避免患者出现上呼吸道阻塞表现。

无创通气不会对患者呼吸道组织造成损伤,也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因此患者治疗后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率非常低,患者发生肺不张、呼吸道阻塞的几率也非常低,且患者能够正常的进食、说话[4-5]。但此种方式局限性也非常大,患者治疗过程中若存在痰液,则无法及时进行引流,且患者还容易出现胃胀、漏气表现,影响患者机械通气的效果[6-7]。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的19例,病情缓解的1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共有有4例肺炎、2例气胸和1例皮下气肿病例;对照组患者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均存在漏气表现,且患者胃肠胀气、口腔干燥人数明显多与观察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通气效果更为理想,因此,也进一步证实了,有创正压通气在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更好。

总的来说,有创正压通气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呼吸衰竭表现,促进患者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但其也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表现,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监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珍荣.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0):79.

[2]刘春明.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07):59-60.

[3]倪凌.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32):73-74.

[4]许丽.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1):97.

[5]陈浩.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2):18-19.

[6]孟秀凤.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方法与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04):68-69.

[7]刘贤.机械通气治疗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