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

谢慰

岳阳市中医院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以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分为两组,甲组33例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乙组39例为逼尿肌无反射,均采取针灸方法治疗,进一步分析评价针灸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速以及24h排尿次数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量动力学指标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关键词:针灸;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尿量动力学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该并发症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处理,会对患者的膀胱功能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本次将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72例脊髓损伤患者,以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我院,均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2000年标准[2],均知情同意纳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医治确认书,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者;以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分为两组,甲组33例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乙组39例为逼尿肌无反射。其中,甲组33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在24-73岁,年龄均值为(36.9±1.2)岁;病程为1个月到4个月,平均(2.3±0.2)个月。乙组33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分布在25-72岁,年龄均值为(36.8±1.1)岁;病程为1个月到4个月,平均(2.4±0.3)个月。在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价值。

1.2方法

本次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均采取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甲组患者需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患者基于不收缩下肢、腹部以及臀部肌肉的条件下,对耻骨、尾骨周围肌肉进行自主收缩,每次控制在10s,重复10遍,3次/d;乙组实施Crede手法,指的是先采用手指针对膀胱区实施深度按压,进一步把手指握成拳放置脐下3厘米位置,朝骶尾部方向用力按压;指导并协助患者将身体前倾,直到尿流暂停。

两组患者在针灸治疗之前,需将膀胱排尽,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取中极、关元、气海、水分、足三里以及太溪诸穴,使用40mm针灸针,中极、关元以及水分穴直刺1.0寸到1.5寸,采取捻转补法;气海穴直刺1.0寸到2.0寸,采取提插补法;足三里穴采取直刺法,1.0-2.0寸,捻转补法;太溪穴直刺0.5-1.0寸,捻转补法;1次/d,每次维持在20分钟左右。

1.3判定标准

本次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评价,包括:①残余尿流;②最大逼尿肌压;③最大尿流速;④24h排尿次数。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代表存在明显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速以及24h排尿次数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为神经系统病变只是膀胱或者尿道引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临床研究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容易引发不同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最为突出的是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3]。为了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生存质量,便有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次针对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重点提到针灸治疗方法,针刺疗法的主要优势为:一方面,能够使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及尿流动力学指标得到有效改善,降低残余尿量,进一步使上尿路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针刺穴位,达到促进排尿的作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有学者表示,针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两大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均能够改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指标水平,进一步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本次得出了与之较为相似的研究成果[4-5]。

本次纳入研究的72例脊髓损伤患者以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组,逼尿肌无反射组,两组均采取针灸方法治疗,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速以及24h排尿次数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量动力学指标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采纳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娄天伟,田梦,毕鸿雁,高振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05):434-436.

[2]刘提,杜元灏,李晶.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7,10(05):604-606.

[3]陈余思,孔祥玉,贾晋荣.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7,49(04):148-150.

[4]王晓红,周宁,王琴,黄晓夫.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4,29(05):362-364.

[5]郑洁,刘焕,郭海英,张鹏飞,潘思京,高真真.近十年来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07):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