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_(B2)~Ⅱ_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及敏感性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Ⅰ_(B2)~Ⅱ_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及敏感性影响因素分析

蒋丹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分析Ⅰ_(B2)~Ⅱ_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及敏感性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Ⅰ_(B2)~Ⅱ_B期宫颈癌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3个疗程的新辅助和手术治疗,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有效和无效,分析新辅助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新辅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67%(46/70)。将其分组为有效组46例,无效组24例,有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要明显低于无效组,且有效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宫颈间质深层浸润率明显低于无效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直径、磷状细胞癌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是造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敏感性因素。结论:对于Ⅰ_(B2)~Ⅱ_B期宫颈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应注意把控适应征,选择有效的方式干预影响治疗的敏感性因素,提高辅助化疗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Ⅰ_(B2)~Ⅱ_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因素

宫颈癌是目前造成女性患者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受医疗资源和筛查技术的影响,许多宫颈癌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处于疾病的中晚期[1]。随着化疗技术的进步,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逐渐广泛,在手术前进行新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切除率,降低肿瘤分期。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2],新辅助治疗的近期有效率可达60%~80%,但是对于新辅助治疗无效的患者,不仅耽误了治疗时机,还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预后十分不利[3]。正因如此,对于新辅助治疗敏感性的研究成为临床重点。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Ⅰ_(B2)~Ⅱ_B期宫颈癌患者70例,对其开展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Ⅰ_(B2)~Ⅱ_B期宫颈癌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3个疗程的新辅助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症状符合国际妇产科联盟制定的关于Ⅰ_(B2)~Ⅱ_B期宫颈癌分期标准。排除对本次研究中使用药物的过敏者和有严重脏器衰竭的患者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0.3±8.6)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4.21±3.11)年,肿瘤直径2~6cm,平均直径(3.58±1.11)cm,病例分型:鳞癌38例、腺癌20例、腺鳞癌12例。

1.2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进行1~3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其中使用TP化疗方案治疗27例,50~60mg/㎡+120~170mg/㎡紫杉醇;使用就TC方案治疗22例:卡铂时间曲线下面积=4+120~170mg/㎡紫杉醇;使用BVP方案治疗21例,1~2mg/㎡+50~60mg顺铂+40mg博来霉素。所有患者在化疗后进行广泛性全子宫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于年龄低于45岁的患者,若术中诊断未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进行卵巢悬吊术。

1.3实验室检测指标

70例患者在化疗前一天抽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后留下上层清液,置于冰箱中冷藏。检测患者的磷状细胞癌抗原,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水平,计算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

1.4效果评价标准

综合B超、CT和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价患者的肿瘤消退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实体瘤评价标准: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疾病稳定:肿瘤体积缩小低于50%,未出现新的瘤体;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为治疗有效,其余为治疗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s)的形式展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若计算结果为P<0.05,提示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因素,使用α=0.05为检验标准。

2结果

2.17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完全缓解35例,部分缓解11例,病情稳定2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按照治疗效果将其分有效组46例和无效组24例。

2.2两组患者的后续手术情况对比

有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要明显低于无效组,且有效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宫颈间质深层浸润率明显低于无效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近些年来宫颈癌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与过早性生活和紊乱、宫颈癌普查意识增强、医学检查技术条有关,且近些年来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4]。目前新辅助化疗是治疗宫颈癌的新方式,能够有效的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的切除率,还能够降低肿瘤分期,降低宫颈旁浸润程度,为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的提供手术机会;最后,使用新辅助化疗能够抑制癌细胞的活力,减少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或远端转移的可能[5]。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新辅助治疗有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要明显低于无效组,且有效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宫颈间质深层浸润率明显低于无效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新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目前对于影响新辅助治疗的敏感性因素尚未全部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肿瘤直径与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有紧密联系,肿瘤直径越大,新辅助治疗的敏感性越差。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也看出,肿瘤直径超过4cm时时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危险因素,说明肿瘤的直径对于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会影响治疗预后。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能够反映出机体的炎性程度和肿瘤免疫状态,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通常情况下高于正常人,而长期处于血小板升高的状态下,会造成免疫反应,引发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

综上所述,对于Ⅰ_(B2)~Ⅱ_B期宫颈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应注意把控适应征,选择有效的方式干预影响治疗的敏感性因素,提高辅助化疗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永江,郑志娟,徐净,等.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7(7):616-620.

[2]蒋奉希,张力忆,桂定清,等.ⅠB2~ⅡB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及敏感性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7(10).

[3]王蓓蓓,李玉芝,王丽华,等.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7).

[4]许振,刘志强,郭庆枝,等.宫颈癌组织AKT和P-AKT表达与LMVD相关性及其对新辅助化疗效果预测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24(13):906-911.

[4]张利平,黑江荣,刘华,等.紫杉醇、异环磷酰胺和顺铂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7):2792-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