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妇产科护理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吴纯萍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610300

摘要:目的:研究产后出血患者接受妇产科护理后产后出血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产后出血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及常规护理、针对性护理干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贫血治愈率、低血容量性休克治愈率、席汗综合症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患者(P<0.05),且24h出血量明显较少(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妇产科护理,提高产后出血并发症治愈,同时患者满意较高。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产后出血;满意度

产后出血,孕妇分娩胎儿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其为临床多见并发症,甚至有大量出血情况发生,导致孕妇死亡,威胁孕妇健康,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提升产后防范意识,确保治疗较高安全性,保障孕妇生命安全[1]。现探究临床孕妇产后出血的护理情况,研究对象选取本院收治全部产后出血患者240例,对临床治疗效果做下述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接诊的产后出血患者240例,全部患者宫缩乏力性出血者120例,软产道损伤出血者80例,凝血机制障碍出血者40例。通过随机的方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0.5±5.5)岁,体质量50-70kg,平均体质量(60.5±7.5)kg。初产者50例,经产者10例;顺产者40例,剖宫产者20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0例,高中30例,大专及以上70例,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4.5±0.5)年,住院时长30-125d,平均时长(65.5±10.5)d;对照组患者中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29.5±3.5)岁,体质量49-69kg,平均体质量(59.5±6.5)kg。初产者60例,经产者10例;顺产者30例,剖宫产者20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0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80例,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9.5±1.5)年,住院时长29-126d,平均时长(66.5±9.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知情,并原因参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本院均行妇产科护理治疗。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做好患者产前对疾病史的了解,强化患者心理呵护,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及时给患者补充血容量等。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

①分娩前,要求护理人员做好对产妇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产妇了解关于分娩的一些常见知识,同时还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以温和态度和产妇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取得信任,和产妇构建融洽的关系,防止膀胧充盈不利产程进行,定时让产妇小便,产前,对产妇进行充分检查,提供充分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产后出血的情况。

②分娩中,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产妇心理疏导工作,为产妇简单描述生产流程,分娩中搞好和医生的配合工作,让产妇养成健康心态,避免因为恐惧和紧张而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从而出现产后出血,要求护理人员在整个产程中实施监测,留意产妇出现的生命体征变化,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接生,把握产程进度,观察胎儿变化情况,指导产妇进行正确腹压,在胎儿分娩过程中,注意不要破坏产妇会阴,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会阴侧切,胎儿分娩结束后,静脉注射缩宫素,以收缩子宫,留意产妇出血状况,胎盘分娩后,查看胎盘的完整性,及时清理不完整的胎盘,当产妇会阴、子宫颈有撕裂情况出现时,需要进行缝合。

③分娩后2h最容易出血,这时需要是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对阴道出血量立即实施测量,当产后2h内出血量在200ml以上,并观察出血颜色及出血方式等,作出出血原因的判断,马上采取应对措施,向产妇解释自身工作,打消患者疑虑,主动配合医生治疗,此外,还需强化对产妇心理引导工作,鼓励产妇,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及时和产妇家属沟通,提供治疗支持,关心产妇。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产后贫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席汗综合症的治愈率及24内出血量和护理满意度,其中,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原始数据,用以统计统计学数据,各以()、(%)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同时提供t检验、检验,分析组间项是否存在差异,当,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并发症治愈

表1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并发症治愈比较(%)

观察组患者24h出血量(527.4±50.7)ml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677.4±57.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3讨论

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产后出血的4种原因。产后出血是引起死亡最常见因素,其和产妇护理水平有很大关系。对产妇出血,及时诊断和治疗很重要,可减少产妇死亡。需要做好产妇产前诊断工作,提供护理支持,以减少产后出血情况,其中,如产前做好医生的配合工作,强化对妊高症及妊娠合并肝炎等的防治,这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起到一定作用[2]。

虽然常规护理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孕妇出血量,然而不具有针对性,而对产妇进行针对性护理,要求临床护理人员要对产妇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让产妇认识到住院期间分娩的必要性,做好安全工作,改善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减少剖宫产,减少产后出血量[3]。

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产后贫血治愈率、低血容量性休克治愈率、席汗综合症治愈率明显较高(P<0.05),且24h出血量明显较少(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提示,妇产科护理的应用,明显改善产妇产后出血,受到患者认可。

总之,妇产科护理应用在产妇产后出血治疗中,临床效果较好,出血并发症治愈较高,患者比较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慧丽.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0):150-151.

[2]关玉兰,刘丽静,赵明霞.产后出血的护理评估与对策[J].河北医药,2011,33(23):3672-3673.

[3]朱学珍,潘玉莲.产后出血临床抢救护理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