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刘先赟

刘先赟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1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性针对性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01月15日—2018年01月15日于我院治疗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86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均对切口脂肪液化诱因展开分析和观察,常规组43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行常规治疗+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伤口感染率分析之中,观察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在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析之中,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之中,建议应用常规治疗+引流治疗联合,可有效对脂肪液化状况进行控制,加快患者切口整体愈合速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引流治疗;妇产科;脂肪液化;效果;腹部切口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常见的妇产科手术并发症,出现该并发和多个因素紧密相关,可能是因为患者贫血、肥胖、手术切口暴露时间长、糖尿病、营养不良、抗生素应用、缝合不当以及妊高症水肿等紧密相关[1]。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部位因为手术破坏,出现无菌性坏死而导致,会对切口血液循环、愈合效果产生影响[2]。本文将2016年01月15日—2018年01月15日于我院治疗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86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探究引流治疗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治疗中所取得的效果,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6年01月15日—2018年01月15日于我院治疗的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86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治疗时间进行分组纳入。常规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2岁-58岁,年龄均值为(35.34±4.23)岁;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21岁-60岁,年龄均值为(36.07±4.12)岁。在治疗前向患者家属说明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已将签署知情同意书。已将意识障碍、听力和视力表达障碍、语言沟通障碍、抑郁障碍病史、药物依赖史、无法完成随访的患者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本次研究观察组和常规组患者基础资料无差异,数据在结果上课进行对比和分析,P>0.05。

1.2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治疗应用甲硝唑+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对切口部位进行药品冲洗,冲洗完毕之后需要进行加压包扎,若患者的渗液偏多,则需要尽心消毒工作,还需要将坏死组织清除。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之上,加引流治疗。需要对切口部位坏死的组织进行清除,每隔两天进行一次换药。于切口创面将蛋白酶均有涂抹,根据患者创面的大小合理的应用药量,通常为2毫升左右。应用无菌胶布对患者创口固定,以确保死腔被完全消灭,并应用16号脑室引流管置于机体表下的脂肪、前鞘间,对切口行持续负压引流,将脂肪液排除,若脂肪液化严重,则可应用50毫升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80000U庆大霉素进行切口冲洗,之后再行负压引流。

1.3观察指标

对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展开分析。

1.4统计学研究

本次研究数据整理后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经(x±s)进行表示,检验水准P<0.05进行结果的论述。

2.结果

2.1常规组和观察组伤口感染率对比

在感染率分析之中,观察组伤口感染2例,感染率为4.65%,常规组伤口感染7例,感染率为16.27%;观察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

2.2常规组和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之中,与手术切口暴露时间长、贫血、肥胖、滞产、高龄等因素紧密相关。其中肥胖是最为典型的影响因素,因在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太厚而更容易导致脂肪液化,若脂肪厚度低于3厘米,则患者出现脂肪液化的几率会明显降低,但若脂肪厚度超过3厘米,则脂肪液化几率就会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之因大多数的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因此愈合能力也相对比较差[3]。加上肥胖患者不仅仅会提升手术难度,还能延长手术时间,造成切口暴露施时间过长,更容易发生脂肪液化[4]。在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给予治疗,先对渗液位置、量、范围进行确定,若患者渗液量小、范围小,则可直接将渗液挤出机体,之后展开微波理疗。若渗液多、范围大,则需要将拆和线进行拆除,将坏死组织、渗出物进行清除,之后应用氯化钠+庆大霉素进行切口冲洗。应用糜蛋白酶涂抹于切口,可分解切口表面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5]。本次研究,观察组伤口感染率为4.65%,常规组伤口感染率为16.27%;观察组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有明显差异(P<0.05)。

概而言之,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之中,建议应用常规治疗+引流治疗联合,可有效对脂肪液化状况进行控制,加快患者切口整体愈合速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占建珍.红外线照射联合大黄芒硝药袋外敷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分析[J].海峡药学,2017,29(11):163-164.

[2]陈巧云.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4):44-45.

[3]顿斯迪,李娜,曲默,秦立波.胰岛素联合物理治疗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04):122+127.

[4]刘丽璇,苏锡群.中药联合微波理疗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8):131-132.

[5]王小卫.浅谈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诱发原因及临床治疗[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8):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