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3

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金艳

天津宝坻中医医院天津市301800

摘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植物的根及根茎,被誉为“国老”是我国传统的药材,“十药九草”就能看出甘草在中药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和化学成分方面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品和化妆品中不断兴起,接下来对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综述[10]。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合开发利用

1甘草的基本资料

1.1释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名密甘、粉甘草、美草、灵通、国老。陶弘景谓:“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地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3]。抱罕乃西羌地名。”苏颂谓:“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3]。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得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古今用药基本一致[3]。

1.2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2]

1.3植物形态:甘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cm(1m).。根茎多横走,主根甚长,外皮红棕色。茎直立,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7,卵形或宽卵形,长2~5cm,宽1~3cm,两面有短毛及腺体;花冠淡紫堇色;雄蕊10,9枚基部联合;子房无柄。荚果扁平,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外面密生刺毛状腺体[1]。花期6~7月,果期7~9月。[1]

1.4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以内蒙伊盟的杭锦旗一带、巴盟的橙口及甘肃、宁夏的阿拉善旗一带所产品质最佳,目前已有人工栽培;果甘草及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省区[1]。

1.5采收加工:春、秋两季均可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2化学成分

甘草的根及根茎含有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为甘草甜味的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尚含甘草次酸甲酯、甘草内酯、乌拉内酯、18α-羟基甘草次酸甲酯以及甘草皂苷A3、B2、C2、D3、F3、G2、H2、J2和K2[1]。

黄酮类化合物30多个,主要有:甘草苷、甘草苷元、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异甘草苷、甘草利酮。尚有5-O-甲基甘草啶、芒柄花黄素、甘草啶等。

生物碱类:5,6,7,8-四氢-2,4-二甲基喹啉、5,6,7,8-四氢-4-甲基喹啉。中性多糖。63个挥发性成分。

胀果甘草主成分与甘草相似,另含甘草查尔酮、11-脱氧甘草次酸、β-谷甾醇。

甘草中含三萜皂苷,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有甜味的甘草皂苷(又叫甘草酸),含量约为7%——10%[5]。另外还有黄酮类成分,如甘草苷等。甘草皂苷属β-香树脂烷型,苷元部分有羧基取代,C3羟基与二分子葡萄糖醛酸连接,为酸性皂苷,故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又因其味极甜又称甘草甜素,可作为食品工业甜味剂[8]。

4药理作用

4.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对多种动物均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增加,显示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酸单独使用对摘除肾上腺大鼠的胸腺、ACTH无明显影响,但加入一定量的糖皮质激素则表现为抑制[7]。对轻型的阿狄森患者,甘草有去氧皮质酮样治疗作用。但对重症阿狄森患者和两侧肾上腺切除大鼠均无明显改善水电解质平衡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甘草制剂只有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表现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机制:①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②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4.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甘草具有增强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甘草葡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现出致分裂原特性,与ConA合用有协同作用[7]。甘草酸类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但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和LX(除去甘草酸甜素以外热稳定成分)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甜素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限速酶-磷脂酶A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并诱导IL-1、IL-2的产生,进而促进IFN-γ的分泌,增加NK的活性等。

4.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4.3.1抗溃疡: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和FM100对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进溃疡愈合[7]。甘草抗溃疡作用机制:a.抑制胃液、胃酸分泌。B.直接在胃内吸附胃酸而降低胃液酸度。C.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使之不受损害。d.促进消化道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有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

4.3.2解痉:甘草对胃平滑肌有解痉作用。甘草的解痉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其中以甘草素的作用为最强。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化合物对Ach、氯化钡、组胺引起的肠管痉挛性收缩有显著解痉作用[7]。

4.4镇咳、祛痰甘草能促进咽喉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呈现祛痰镇咳作用。甘草流浸膏、甘草次酸、甘草黄酮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镇咳作用,并均有祛痰作用。

4.5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小鼠化学性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大鼠足肿胀、角叉菜胶性大鼠关节炎等都有抑制作用。抗炎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和总黄酮(FM100)[7]。其抗炎作用与抑制炎症组织中致炎因子PGE2的生成、拮抗炎性介质组胺、5-羟色胺等作用有关。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中抗菌成分较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对人体免疫性缺陷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甘草水煎液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小鼠血清IgE抗体水平。甘草酸单铵盐可明显抑豚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延长引喘潜伏期。甘草甜素能显著抑制鸡蛋清引起的豚鼠皮肤反应,并减轻过敏性休克症状。异甘草素等成分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并对由免疫刺激所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由抑制作用[7]。

4.6解毒甘草对误食毒物,药物中毒(敌敌畏、喜树碱、顺铂、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中毒动物的死亡率[7]。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解毒的作用机制为:①吸附毒物,甘草甜素水解后释放的葡萄糖醛酸可与含羧基、羟基的毒物结合,减少毒物的吸收。②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如甘草可沉淀生物碱。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7]。④提高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以增加肝脏的解毒功能。

4.7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甘草酸有明显抑制大鼠、小鼠、鸽实验性血脂增高。甘草次酸显著降低家兔或大鼠实验性AS模型的血清胆固醇、β-脂蛋白及甘油三酯。甘草甜素小剂量(2mg/d)可降低实验性AS家兔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减轻AS程度;大剂量(20mg/d)能抑制大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作为自由基清除剂。

4.8抗肿瘤甘草酸对黄曲霉毒素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从胀果甘草中提取的黄酮类混合物可有效地预防巴豆油对小鼠皮肤的促癌作用。甘草甜素能增强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的抗癌活性,甘草甜素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萄糖酸苷,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用[7]。

5.体内过程

甘草甜素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有肠道首过效应;分布广泛,在肝脏最高,其次为肾、皮肤、肺、肠、胃、心等;在肠道和肝脏代谢,主要经胆汁排泄[7]。

6安全性评价

家兔连续40天灌胃甘草浸膏,可增加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机能;豚鼠连续42天灌胃2g∕kg甘草浸膏,给药组体重比对照稍有增加,肾上腺重量降低。

7临床应用

以甘草为主的复方(如灸甘草汤)常用于治疗心气虚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等属于心气不足者。

以甘草为主的复方(如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用于胃脘及筋脉拘挛疼痛。

以甘草为主的复方(如仙方活命饮、桔梗汤)常用于治疗热毒壅结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痈疽疮疡、扁桃体炎等属于热毒者。

此外,甘草还可用于阿狄森病、消化道溃疡、鼻前庭炎、外耳湿疹、耳廓冻疮、疮疹性角膜炎、角膜结膜炎及束状角膜炎等。

8临床不良反应

服用甘草流浸膏治疗胃溃疡,常发生血压增高、浮肿、血钾降低以及头痛、眩晕、心悸。甘草甜素每日剂量超过500mg,连续1个月,可产生假醛固酮增多症,停药后或给予螺内酯则症状改善或消失。

9含量测定

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含甘草苷(C12H22O9)不得少于0.5%[1]。

10结语

综上所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其应用已经走向抗病毒,抗癌,防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目前研究的比较深入,临床上也应用的比较普遍,甘草黄酮的研究多为单个黄酮的药理作用,对于甘草多糖的研究则刚刚步入轨道,主要研究的是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因此深入研究进行该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甘草不仅可以用于临床,还可以用于食品、化工、生态保护领域也有重要的意义,相信人们对甘草的不断深入研究、开发及利用,一定会发挥好更大的价值,更好的服务人类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康延国,吴启南等.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5-118

[2]高学敏,邓铁涛,王永炎等,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32-433

[3]高景华等,本草纲目[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5-46

[4]苏锦,张耀华,王书林等,中药化学基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137-139

[5]梁生旺,王国强,邓铁涛等,中药制剂分析[M].北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54

[6]彭成,许惠琴,孙建宁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35-337

[7]宋小妹,石任兵,窦德强等,中药化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155-157

[8]孙闯,何丹丹,张文超等,科技致富向导[J].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4;

[9]刘清华等,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J].北京:世中联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2011;

[10]田武生等,中医临床研究[J].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

[11]王静,岳妍,周正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30例临床观察[J].河北:河北中医,2012;

[12]苏莉莉,严厉丽等,甘草酸粗品提取及甘草酸含量测定[D].哈尔滨:中国科技博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