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临床研究

胡小平

湖南省慈利县中医医院湖南慈利4272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应用中医辩证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5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实施常规西医治疗、B组33例实施中医辩证治疗,观察组间疗效。结果: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B组患儿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A组患儿有效率71.87%(P<0.05)。结论:应用中医辩证的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理想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辩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心肌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在中医学中,似无特定的病名与本病相对应,目前国内中医多以病位结合病性或以主证来确定中医诊断[1]。如,对急性感染起病者,则以温病论治;对以心律失常为主者,则以心悸、怔仲论治;对以胸闷、胸痛为主者,则以胸痹论治等。既往临床多采取西医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显示,中医辩证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本院也就此展开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间接诊的6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全部患儿均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急性期。同时排除了为爆发性心肌炎的患儿;重症病例有心衰及心脏扩大的患儿;病程超过半年的患儿;过敏体质患儿;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及不能配合此次治疗研究的患儿。符合标准的入选患儿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患儿年龄1-12岁不等,平均年龄(2.11.6)岁。随机将患儿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B组33例,组间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A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内容包括绝对的卧床休息、极化液治疗、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治疗、ATP治疗等综合性治疗。同时实施果糖二磷酸钠的治疗及黄芪注射液的静脉滴注治疗。B组实施中医辩证治疗,辩证分型参考《中医儿科学》[2]进行,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2.1邪毒内侵型:此证型患儿多表现为低热不退或反复发热,咽痛咳嗽、胸闷、气短、心悸等,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养心祛邪为主。药剂组成:大青叶、银花、连翘、板蓝根15g,牛蒡子、麦冬、苦参、竹叶、柏子仁10g,甘草6g,薄荷、桔梗3g。此外,对伴有咳嗽气喘的患儿加杏仁;对心烦者加豆豉、山栀。

1.2.2心血瘀阻型:此证型患儿多表现为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或不适、乏力盗汗等,治疗应以活血祛瘀、调养心脉为主。药剂组成:当归、丹参15g,莪术、桃仁、红花、川芎、连翘、蚤休、栝楼10g,蒲黄、半枝莲6g。

1.2.3阴虚火旺型:此证型患儿多表现为心悸、烦躁、头晕失眠、胸闷或胸痛、舌红少苔等,治疗应以为主。药剂组成:女贞子、白芍、沙参15g,麦冬、黄芩、珍珠母、阿胶、桑寄生、远志、柏子仁10g,生甘草3g。

上述中药制剂,每日一剂,用水煎后取药汁分2-6次口服,口服剂量与次数根据患儿年龄确定,全部患者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比组间疗效。

1.3疗效评定:参考相关文献,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其中自觉症状消失,心肌酶检测显示正常、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显示正常记为治愈;无明显症状,心肌酶检测结果较前降低一倍以下,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显示大致正常的记为显效;安静时无明显症状,心肌酶检测结果显示较前降低不到一倍,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显示较前有所改善的记为有效;症状及各项检查较前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的记为无效[3]。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6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B组患儿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A组患儿有效率71.87%(P<0.05),详见表1。此外,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为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表1:表示组间疗效的比对情况[n(%)]

注:与A组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以病毒感染为主要发病的主要因素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发病机制除病毒侵犯意外,尚存在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本病的危害较大,若不能给予患儿实施及时的治疗,则极有可能导致患儿发展为慢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疾病,这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有关该种的发生机制,临床上至今尚无明确统一的定论,现通常认为是与病毒直接造成心肌细胞感染,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以及病毒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而造成心肌受损有着密切的关系[4]。对其治疗,临床常用的措施便是抗病毒治疗、保护心肌治疗、促进心肌营养及代谢治疗等,但实践显示效果欠佳。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方面似无特定的病名与本病相对应,多被归属于“心悸”、“胸痹”、“怔仲”等的范畴,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易感风邪热度侵袭,病邪蕴结于心,病邪不去则毒邪痹阻心脉导致脉道不通,痰瘀互结[5]。此次,我院根据患儿的体质将其分为了三个证型,并依据中医辩证治疗的理论对患儿进行了治疗,其中心血瘀阻型多为肥胖患儿,治疗以活血祛瘀、调养心脉进行;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消瘦患儿,治疗以滋阴降火、安养心神进行;邪毒内侵型多见于一般患儿及发病早期,治疗以清热解毒、养心祛邪进行。中医认为,本病虽主要因病毒感染所致,但由于尚无特效药物,因此应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及改善心肌细胞为主,在辩证治疗中,我院也根据此理论进行用药。如,板蓝根、银花、连翘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的效果;苦参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病原体及利尿的作用;丹参具有抗心肌缺血的效果;川芎具有改善冠脉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的效果;红花、远志具有活血祛瘀的效果;白术、麦冬具有益气养血的效果等。此次对照研究显示,我院对B组患儿实施中医辩证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对比常规西医治疗的A组患儿,其治疗有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且中药安全性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临床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儿实施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是安全可靠的,此法应在临床推广开展。

参考文献:

[1]成淑凤.中医辩证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30例[J].四川中医,2000,18(9):39-40.

[2]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7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7.

[3]成淑凤,刘玉惠,于素平,等.中医辩证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对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79-7880.

[4]陈爱民.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11例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269.

[5]胡清伟.中医分期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68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