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应用于急诊胸痛检查中的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CT扫描应用于急诊胸痛检查中的优化研究

于玉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目的:探究CT扫描在急诊胸痛病人检查中的优化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观察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CT胸痛三联征检查,并纳入同期进行单纯CT扫描检查的11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的院士数据分别采取多平面重建(MC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手段进行成像,所有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完成。分析CT扫描的图像质量和优化结果,评价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在进行胸痛三联症CT扫描的平均耗时为(4.6±0.3)s,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疾病的诊断时间。两组的主动脉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观察组的总体冠状动脉图像优良率为96.7%(154/160),对照组的总体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后的CT扫描技术,即胸痛三联症CT扫描具有快速、诊断准确且图像质量高,能定量且定位准确的对胸痛病因进行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痛;CT扫描;影像学检查;临床应用

胸痛是临床急诊中常见的表现症状,具有发病急、病因繁杂、表现凶险和诊断特异性较低等特点,因此误诊率和死亡率较高[1];目前认为尽快诊断,明确胸痛原因、筛选胸痛高危人群是降低胸痛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途径[2]。临床上将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称之为胸痛三联征,而这三类疾病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3]。临床上医技水平和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CT胸痛三联征检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主要得益于CT扫描技术可将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在同一扫面覆盖并进行清晰地血管影响重建,且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这项技术还能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斑块化的情况及狭窄程度进行判断,明确主动脉夹层的分型、范围和累及血管,以及对肺动脉栓塞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属于在胸痛三联征一站式检查,是在64排CT扫描单纯检查手段基础上的优化。为探究64排CT扫描在临床的应用推广价值,本研究通过CT胸痛三联征检查和64排CT扫描淡出检查的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上确定新的诊断手段提供数据支持。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急诊科接收的急性胸痛病人160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包括男81例、女79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55.17±7.9)岁;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单纯CT扫描检查的病人110例作为对照对象(对照组,年龄为34-78岁),包括冠状动脉CT扫描检查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4.89±8.1)岁)、主动脉CT扫描检查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53.98±7.9)岁)、肺动脉CT扫描检查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4.19±8.0)岁)。两组以上临床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1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①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资料难以确定疾病类型;②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③排除患有禁忌症者;④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胸痛者;⑤排除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2研究方法

1.2.2CT扫描

观察组应用胸痛三联症CT扫描,对照组应用单纯CT扫描,具体操作如下:

观察组检查方法[4-5]:使用ToshibaAquilionONE320排动态容积CT机进行检查,设置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300mA,球管旋转时间为0.35s,准直器宽度160mm×0.5mm。采用前置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2cm至膈下2cm。采用德国Ulrich双筒对比剂自动注射器,扫描前注入20ml生理盐水预冲,流速5~6ml/s;扫描时共注入70ml优维显370对比剂,流速4.5-5.5ml/s,后续注入30ml生理盐水,流速4ml/s。感兴趣区视野设置在气管分叉层面观察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采用双FOV观察,升主动脉FOV1的自动触发CT值设定为120Hu,降主动脉FOV2的自动触发CT值设定为110Hu。利用“and”技术同时等到设定CT值时自动触发式CT扫描。

对照组检查方法:GELightSpeed64排容积CT机,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模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有效电流400~700mAs,准直器宽度64mm×0.6mm,螺距0.2,旋转时间0.35s/r;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膈下2cm经肘前静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高浓度造影剂80—100ml后,再以相同速度注射生理盐水30~40ml造影剂团注速度为流速4.5-5.5ml/s。可根据个体体重差异控制对比剂注射剂量。

1.2.2图像重建方法

扫描重建层厚0.5mm、层间隔0.5mm。根据患者心率情况默认重建心脏收缩期75%时相及自动识别最佳时相。若冠状动脉图像局部显示错层或出现其他影响诊断的因素可以利用主工作站进行心电图编辑,并对曝光区进行编辑后选择性重建。可采用的最小时间间隔为20ms。

1.3图像评价

应用EBW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包括MPR、CPR、MIP、VR等;冠状动脉图像处理:常规R-R间期75%时相图像处理,必要时重组R-R间期40%-90%(间隔10%)6个时相图像补充,以获得伪影最小分支清晰的冠状动脉图像观察;肺动脉和主动脉图像处理:使用电影播放(CINE)方式观察源图像,应用MPR、CPR、MIP及VR等多种重组方法,全方位整体处理血管。血管轮廓清晰,无伪影,清晰显示血管内壁者为优;血管轮廓较清晰,有少许伪影,应用多种成像方式综合分析可推断狭窄程度及血管内壁情况者为良;严重伪影或对比剂充盈不良显著,诊断困难者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结果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计量数据,用配对样本检验对图像质量进行对比。认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检查数据

观察组在进行胸痛三联征CT扫描的耗时、辐射剂量及研究对象心率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胸痛的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也包括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冠状动脉栓塞,但是不同疾病所接受的临床治疗方案也补相同,因此,早期且有效的鉴别诊断患者胸痛的病因,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和降低疾病致死率尤为重要。CT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胸痛的方法,但是单纯CT仅对主动脉、肺动脉或冠状动脉进行单一的检查,这就导致诊断事件过长,延误患者治疗的时机也不利于病情的治疗改善。经优化后的胸痛三联征CT检查能在同时扫描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肺动脉,能明显缩短扫描时间和减少辐射剂量。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研究对象在进行胸痛三联症CT扫描的平均耗时为(4.6±0.3)s,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疾病的诊断时间,在加急性胸痛本身就发病急且凶险,及时诊断和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且优化后的技术能减少辐射剂量,更有利于患者健康。同时,胸痛三联症CT扫描能一次对所需检查部位进行扫描,这在减少造影剂使用量和减少针织费用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两组的主动脉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观察组的总体冠状动脉图像优良率为96.7%(154/160),对照组的总体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体现了胸痛三联症CT扫描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其在扫描快速、扫描范围广的优势的基础上还能具有很高的成像效果,这提示,优化后的CT扫描技术能满足急性胸痛快速、定位且定量的诊断要求。此外,本研究中对疾病的类型检查的类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扫描范围光并不影响对结果的诊断,也提示将CT扫描技术进行优化后对疾病的定位仍然准确。

综上所述,优化后的CT扫描技术,即胸痛三联症CT扫描具有快速、诊断准确且图像质量高,能定量且定位准确的对胸痛病因进行诊断,为急诊胸痛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芹,邹利群,张伟,等.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效率和效果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7):640-642.

[2]韩雪峰,何涛,温霞,等.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3):333-335.

[3]包雪平,周学军,吴晓翔,等.胸痛三联征CT检查技术优化及辐射剂量控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9-71.

[4]马琼英,陈林,牟莉,等.胸痛三联征一站式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优化[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5,8(5):71-72.

[5]廖玉荣.胸痛三联征64排CT扫描技术的优化应用观察[J].医药前沿,2016,6(19):124-125.

作者简介:于玉兰,女,出生年月:1982.2,学历:本科科室:急诊科研究方向:急诊急救药物中毒,籍贯:辽宁沈阳,民族: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级别:三甲,科室:急诊科,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急诊急救药物中毒,出生日期:1982.2,职称: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