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吴文忠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治疗结果,比较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FD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年龄≥4岁的90例体检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6岁组和≥6岁组,统计FD发生率,比较2组中FD临床表现的差异。结果:FD患儿发生率为22.12%。<6岁和≥6岁患儿的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餐后饱胀、早饱、呕吐和腹泻的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D在小儿人群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中的临床表现有差异,FD的发生与社会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和Hp感染等有关。

关键词: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riskfactorsandtreatmentoutcomeofpediatricfunctionaldyspepsia(FD),andtocompare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ofFDpatientswithpreschoolandschoolagechildren.Methods:Theclinicaldataof90patientswithage≥4yearsold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ccordingtotheagegrouppidedinto<6yearsoldgroupand≥6yearsoldgroup,theincidenceofFDwascalculated,andthedifferenceofclinicalmanifestationsofFDinthetwogroupswascompared.Results:TheincidenceofFDinchildrenwas22.12%.Therewas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incidenceofupperabdominalpainandepigastricburningbetweenthe6and6yearsoldchildren,butthedifferenceintheratesoffullness,earlysatiety,vomitinganddiarrhea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TheincidenceofFDinchildrenishigh,and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aredifferentinpreschoolandschoolagechildren.TheoccurrenceofFDisrelatedtosocialpsychosocialfactors,geneticfactorsandHpinfection.

Keywords:Pediatric;Functionaldyspepsia;Riskfactors;Helicobacterpylori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fiolmldyspepsia,FD)是指除器质性病变外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等反复发作的一组临床表现,长期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并出现神经症和焦虑症等一系列心理症状。FD的发生与生活环境、日常习惯、遗传因素和感染等有关,了解小儿FD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对预防和治疗FD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90例小儿的体检资料,统计了FD的发生率,并分析了相关临床特征和预后,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内科体检的小儿90例,要求纳入的小儿年龄≥4岁,能对临床症状主诉。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4~14岁,平均(6.84±2.81)岁,其中<6岁患儿30例,≥6岁60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格,提取感兴趣的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辛辣食物、爱吃零食、饮食不规律)、生活习惯(学习困难、家庭是否和睦)、遗传因素(家族病史)、检查结果(胃镜检查、Hp检测)以及FD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

1.3诊断标准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①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4项症状之一或多种,病程>6个月,并且近3个月以来症状持续或反复存在;②排便后上述症状不能有效缓解;③除外器质性病变。

2.结果

90例患儿中共筛选出FD患儿20例,小儿FD发生率为22.12%。<6岁和≥6岁患儿的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岁患儿的餐后饱胀和早饱发生率明显高于<6岁患儿,<6岁患儿的呕吐和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6岁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回顾性分析研究显示本地区4~14岁FD发病率为22.12%,其中学龄前儿童的发病率为23.25%,而学龄期儿童的发病率为21.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部分人群的临床表现却有明显不同,罗马Ⅲ诊断标准涉及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4项临床症状,结果显示<6岁和≥6岁患儿的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的发生率均位于50%~60%,2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在4~14岁儿童中较为普遍且无年龄差异,而餐后饱胀和早饱在≥6岁患儿中则更为常见,呕吐和腹泻则更易发生于<6岁患儿,这可能与小儿胃肠功能的发育程度、神经系统反应和胃肠激素的分泌水平有关。

单因素χ2检验FD患儿组与非FD患儿组的辛辣食物、爱吃零食、饮食不规律、学习困难、家庭不和睦、家族病史、Hp阳性和CagA-IgG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儿F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学习困难、家庭不和睦、家族病史、Hp阳性和CagA-IgG阳性(P<0.05)。其中家庭不和睦和学习困难属于社会心理因素,是造成≥6岁患儿出现FD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该年龄段患者处于学习阶段,学习压力增加、竞争激烈,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无益于雪上加霜,使患儿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得不到正确疏导,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胃肠激素的释放异常。家族病史属于遗传因素,本研究中居于小儿FD的高危因素之首,OR为2.715,有家族病史的患儿FD发病率为无家族史的5.6倍。Hp感染目前也被认为是FD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Hp感染可能导致胃泌素释放和胃酸分泌,从而改变胃局部神经形态和功能,引起胃部不适。CagA-IgG阳性也是导致小儿FD的高危因素,但由于CagA-IgG阳性率极低,在FD患儿中仅为3.38%,可能对小儿FD的诊断并不具有普遍的临床意义。

综合本文研究显示,小儿F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所以还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变。如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对学习压力大的患儿及时进行疏导;父母应营造和睦祥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尽量不吵架,吵架时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同时加强Hp筛查,确认FD的病因等。

综上所述,小儿FD与多种因素有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危险因素有效的预防和调整,以减少FD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博.研究多潘立酮及乳酶生联合治疗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1):83.

[2]刘斌.多潘立酮混悬液联合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2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6(31):117.

[3]朱少梅.应用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