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心理干预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心理干预护理效果

申霞玲

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骨外科438200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处于围术期予以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所收治的处于围术期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40例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基础之上予以心理干预,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经统计学分析,存在着P<0.05的显著差异。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临床患者在围术期实施心理干预,能够将焦虑、抑郁的评分显著降低,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老年下肢骨折;围术期;护理效果

伴随医疗技术在不断的提升,同时也曾多了老年患者数量,但是该类患者的骨密度在持续的下降,也相应减弱了自身的防护及反射功能,增大了骨骼相应脆度,降低了软组织在保护方面的作用,极易产生骨折事件。该生理产生的变化,和老年下肢骨折临床患者在数量上的增多有直接关系。由于老年患者有较大的年龄、较弱的体质,在产生骨折之后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方能痊愈,致使临床患者滋生了心理多种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及医疗逐渐关注了心理问题,故老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的问题也受至较高的重视。有部分报道证实,实施有效性心理干预可以对心理问题解决[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所收治的处于围术期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40例作为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70例。所有患者皆是在知情的状况下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对照组中有44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约(65.5±11.3)岁,平均病程为(5.5±2.4)d,住院时间为(26.2±5.1)d;在观察组中有45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平均年龄约(66.0±10.2)岁,平均病程为(5.2±1.8)d,住院时间为(26.7±4.6)d。比较两组临床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和年龄及病程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因为患者肢体在受限方面有较长的时间,较长的病程,对手术存在的风险产生担心,缺少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经常表现出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手术费用和安全性比较担忧,由于脏器在功能上有所减退,有较慢的愈合速度,极易产生迁移。因此,老年患者自身对家属的负担比较担忧,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部分患者机体遭受疾病的痛苦折磨,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加之有较重的疑心,极易产生抑郁的消极心理。(1)创设良好的治疗环境,在入院之时,护理者应该主动且热情的和患者展开交流,快速构建友好护患的关系。(2)护理者应该以较大责任心将各项功能减退的临床患者照顾好,积极的服务好临床患者,以获取至患者的较大信任。待稳定临床患者之后,以简单的语言讲述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其实施的治疗有效方法、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在早期予以功能锻炼以及实施干预之后,进而将患者产生的忧虑消除。能够使在一个病房的其他临床患者借鉴,对自身治疗的成功经验以及实际感受进行讲述,进而对治疗树立起信心。积极协助有不良心理的患者对疾病产生正确的认知,充分掌握不良情绪对于疾病所掌握的不良后果。经心理干预的积极实施,令他们可以对心理情绪进行自我的调节。护理者和患者的家属展开沟通之后,使他们感受至关心以及尊重[2—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统计临床患者的焦虑或是抑郁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分析的数据由SPSS19.0软件完成相关处理,使用(±s)去表示临床中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以%表示临床中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若P<0.05则表示该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分析意义。

2.结果

在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的抑郁评分为(42.4±5.3)分,焦虑评分为(42.5±6.9)分;对照组的抑郁评分为(52.2±6.0)分,焦虑评分为(49.3±2.4)分。从数据中可知,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经统计学分析,t=10.2418,7.7877,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分析意义。

3.讨论

实施心理干预在临床上的目的主要是,在康复时期中改善心理不良情绪或是状态,减少对临床治疗所选的方法产生顾虑或是担忧,进而协助临床患者更好的认知与掌握自身疾病的基础知识。激发临床患者能够更渴望治疗以及憧憬未来的生活,消除在患病之初产生的绝望心理与无助状态,将其在生活中的质量提升[5]。研究时选取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所收治的处于围术期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40例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基础之上予以心理干预。其中观察组获取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抑郁评分为(42.4±5.3)分,焦虑评分为(42.5±6.9)分。

在研究之中,观察组临床效果好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分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分析意义,该结果与有关文献的研究报道相同,证实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实施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对老年下肢骨折临床患者在围术期予以心理干预,能够将抑郁和焦虑的评分显著降低,获取了较为确切的临床效果,基于以上在应用中具有的优势,可以在临床上予以广泛性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聂薇,刘丽芳,翁丽娟等.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18):104-105.

[2]周利,秦秀娟,杨莎莎等.心理干预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89-91.

[3]戴凤英,陈彦秋.心理干预对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5):2417-2418.

[4]时少冰,王斐然,吴丽平等.心理干预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5):62-65.

[5]邝秋甜,胡艳,刘婉敏等.老年人下肢骨折的护理体会[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