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通过X线与CT诊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肠梗阻通过X线与CT诊断的价值分析

杨强

蒲江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1630

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通过X线与CT诊断的价值,为肠梗阻患者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检查,并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技术检查,共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T技术检查,共3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情况、肠梗阻类型、病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4.12%相比于对照组的67.86%,观察组明显更高,两组患者肠梗阻类型为单纯性、绞窄性、动力性、不确定类型;病因为肠粘连、结肠癌、肠麻痹、粪石性、胆石性、肠套叠、不确定原因;组间比较,观察组的准确率明显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与CT技术对肠梗阻患者的检查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种方案进行比较,CT诊断技术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梗阻;X线诊断;CT诊断;价值分析

肠梗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也是一种典型的急腹症,其症状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停止、腹痛、呕吐等,病死率非常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早诊断出来,越早治疗,患者的治愈率越高,因此,临床诊断对于患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本文结合X线与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探讨CT诊断肠梗阻应用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检查,并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技术检查,共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T技术检查,共34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在34-59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21±3.24)岁,病程在1.23-3.84年,平均年龄为(3.02±0.24)年;观察组患者男32例,女12例,年龄在34-58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23±3.14)岁,病程在1.25-3.83年,平均年龄为(3.04±0.22)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技术检查,设备选用锐珂双板DR,对患者的腹部实施X线平片扫描,患者保持站立或卧位的姿态,将摄片交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诊断,记录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CT技术检查,设备选用GE16排螺旋CT,检查时,患者保持卧位的姿态,实施平扫和双期加强扫描,层厚控制在5-8mm,层距控制在5-8mm,扫描完成后,将扫描的图像拆薄成2.5mm,再进行平面重建,针对可疑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时间延迟3min,再次进行扫描,重复扫描,避免出现漏扫,记录相关结果,专业的医师结合病理,对患者的病况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3]。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情况、肠梗阻类型、病因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4.12%相比于对照组的67.86%,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肠梗阻患者使用腹部X线平片诊断,检查所需时间比较长,对于比较突出的病变,能够准确的检出,但是,对于那些比较细小的病变组织,则不能准确的检出,因此,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X线被CT所取代[4]。

螺旋CT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其优点为[5]:①分辨率非常高,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的病变组织,弥补了X线的缺陷;②操作时间短,检查快,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③成像非常的清晰,能够准确的把握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检出率非常高;④能准确的自行调节亮度和密度,分辨率高;⑤加强了图像扫描,提高了准确率和显示率。

综上所述,X线与CT技术对肠梗阻患者的检查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种方案进行比较,CT诊断技术的检出率明显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易宏锋,卢月月,谢琼.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9):1098-1099.

[2]王芳,陈海.比较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43-44.

[3]王宝爱,坑蓉,褚鸷.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平片分组临床诊断老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6):71-73.

[4]张琳,马亚男,公雪.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5):870-873.

[5]李雪娜,李娜,李亚明,等.18F-FDGPET/CT显像对胃肠肿瘤术后肠梗阻病因学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5):4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