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研究

孙薇

孙薇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骨科医院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54002

摘要:目的针对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治疗组(n=38),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予以泮托拉唑治疗,对临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以胃部为溃疡主要发病部位,其中病灶直径<5.00mm者10例(13.2%),病灶直径>5.00mm者36例(46.2%),病灶直径>10.0mm者30例(39.5%);在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上,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出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有利于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关键词:胃溃疡;糖尿病;临床特点;临床治疗

随着医疗药物的研制改善,目前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症的几率有一定降低,但慢性并发症却在不断发生,其中胃溃疡为糖尿病发生时较常见的一种消化性合并症,其治疗难度增加较多且伤害巨大,必须对此病患者给予及时性有效治疗,否则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76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以进一步了解治疗措施的应用效果情况。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治疗组(n=38)。对照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介于47-79岁,平均(67.2±4.5)岁;糖尿病病程介于3-15年之间,平均病程(5.6±1.8)年。基础疾病类型:冠心病4例,高血脂症8例,高血压10例;治疗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17例,患者年龄介于48-80岁,平均(68.3±4.4)岁;糖尿病病程介于3-16年之间,平均病程(5.8±1.7)年。基础疾病类型:冠心病5例,高血脂症9例,高血压11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存在的差异,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胃镜行胃粘膜活检,胃镜检查及尿素酶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均确诊感染为存在幽门螺杆菌,应首先积极除去恶性溃疡病因(阿莫西林胶囊:规格0.5g/粒,每次2粒,每天服用两次;克拉霉素缓释片:剂量0.5g/次,每天服用一次)后,再嘱患者坚持用药治疗,同时需严控体重、戒酒禁辛辣。

1.2.1观察甲组

18例观察甲组患者选择基础性口服降糖药物或选用胰岛素治疗,并且每天服用一次伊托必利片,剂量50mg,以促进胃肠蠕动。

1.2.2观察乙组

24例观察乙组患者同观察甲组的采用相似基础治疗的同时,服用泮托拉唑胶囊(40mg/粒),每次服用1粒,每天2次。

1.3疗效评价标准

近期治愈标准:所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复查结果显示黏膜无异常,仅用维持量药物或停药6个月内未见复发情况;好转标准:所有临床症状基本恢复正常或消失,胃镜复查结果显示黏膜存在轻度炎症反应或形成部分假息肉;无效标准: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无变化或病情有所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版本为SPSS22.0的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百分率(%)加以表示,对比行χ2检验,若P<0.05,则证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比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8%,其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1%进行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表现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2.2评比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异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间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表1评比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n(%)]

表2评比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异[n(%)]

3讨论

3.1分析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临床特点

所有患者均以胃部为溃疡主要发病部位,其中病灶直径<5.00mm者10例,所占百分比为13.2%,病灶直径>5.00mm者36例,所占百分比为46.2%,病灶直径>10.0mm者30例,所占百分比为39.5%。

3.2分析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临床治疗

糖尿病主要指的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发生缺陷或其它生物作用损伤或二者兼有导致的。由于血糖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易造成心脏、血管、神经、肾各重要组织器官受到严重损伤或功能障碍。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未寻找到根治该病的药物或方案,多采用运动、饮食、用药、血糖监测、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手段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会促进胃酸分泌,使胃黏膜发生破坏,引起胃溃疡。通常情况下,胃溃疡主要是因为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或胃肠黏膜消化作用、Hp(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但胃酸消化占据主要部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长期较高的情况下葡萄糖毒性会影响神经系统,减慢肠胃蠕动速度,再加上胃酸分泌较少,血液黏稠度不断升高,血流缓慢并发生淤滞,进而导致胃粘膜血流量明显降低,影响微循环,黏膜发生缺血坏死现象,使细胞再生能力降低,待黏膜出现慢性炎性改变后,会使胃黏膜防御机制大大减弱。此外,糖尿病患者病程比较长,一旦发生微血管病变以后又会使胃黏膜缺血症状明显加重,加之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影响,溃疡极易形成。消渴丸、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降糖药物虽然可对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但服用上述药物的同时会相应的增加胃部损伤和刺激程度,其中部分药物还会间接刺激胃酸分泌,使胃黏膜损伤明显加重,长期用药的情况下会成为引起胃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是临床治疗胃溃疡的常用药,二者均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其中的奥美拉唑可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分泌进行有效抑制,且基本上不会改变胃黏膜血流量,其可对胃粘膜壁发挥选择性作用,通过对H+-K+-ATP活性进行抑制的方式,使胃酸分泌得到有效抑制。本品起效迅速,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反流性食管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奥美拉唑具有较强的抑酸能力,可对基础胃酸和食物、五肽胃酸泌素形成的胃酸分泌发挥强效且持久的抑制功效。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其不仅可对胃酸分泌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还可使胃酸水平显著降低,对胃酸分泌导致的胃溃疡进行有效改善。相比于奥美拉唑,本品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稳定性更高,并且在酸性环境中可非常快速的被激活。且本品安全性较好,治疗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由本组研究结果可知,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表现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合理控制血糖指标的基础上,还需要叮嘱患者每天适当进行活动锻炼,选择清淡、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饮食,禁止辛辣刺激性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发生便秘,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休息,严格遵医嘱用药。有利于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吕玉玲.糖尿病合并胃溃疡160例临床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99-101.

[2]尹丽华.胃溃疡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