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中的应用

谢佳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23000

摘要:目的:研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780例次血标本,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确定影响血标本质量的潜在失效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与去年同期血标本缺陷率对比。结果:血标本缺陷率从去年的2.94%下降到0.64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项影响血标本质量的潜在失效因素风险指数769降到14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于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可有效降低缺陷血标本发生率,提高血标本质量,确保血标本检验结果,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关键词:失效模式;效应分析;血标本检验

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通常依据血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判断,由此血标本检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检验结果直接影响疾病诊治方案的制定[1]。但是准确的血标本检验结果必须经过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后三个阶段质量控制才能得到。而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差错率较高,其差错与护理质量管理息息相关。因此,提高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准确的检验结果尤为重要。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适合评估风险流程,并可找出矫正危险因子做到防患于未然[2]。该方法的重点在于分析潜在危险,并进行质量改进,以减少或杜绝缺陷的发生。本文结合我院送检血标本,研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780例次血标本,定义为观察组,并选取去年同期的780例次血标本为对照组。本研究方法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血标本采集与送检。

1.2.2观察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1.2.2.1成立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专科护士、医生、检验科人员组成,并接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知识的系统培训。

1.2.2.2制定管理流程

管理小组人员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对血标本检验分析前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具体流程为:(1)列出影响血标本的5各环节,即核对信息、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血标本采集、保存与放置、标本转运,采用风险评估,分析各个流程的步骤,从中寻找失效原因与失效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原因。(2)计算风险有限指数,即对每个失效模式出现的频度(O)进行统计,记为1-10分,1分表示不可能,10分表示极有可能发生。如果失效模式发生,伤害(S)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记为1-10分,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10分表示非常有可能发生。如果该失效发生,被发现(D)的可能性,选择1-10分进行评定,1分表示非常可能被发现,10分表示非常不可能发现。指数=O×S×D[3]。

1.2.2.3制定整改措施

(1)落实核对制度,并建立合适的工作环节程序,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血标本采集前1d护理人员应准确处理医嘱,并与专业护士核对医嘱与化验单、化验单患者信息、检验项目。同时告知患者和家属注意事项、检验项目。

(2)采集当天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询问患者采血准备情况,确保化验单与计算机信息保持一致,各项信息核对无误后采血。

1.2.2.4规范告知内容

制定科学规范的告知手册,并将常用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作为告知内容之一,以利于护理人员的查阅。

1.2.2.5加强检验知识的培训

由专业人员对护士进行检验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尤其是血标本采集、储存、转送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因素。同时将血标本项目的选择、采集时间、方法、采血量、试管选择、检验时间等内容制成一览表,粘贴于存放试管的柜门,便于护理人员核对和查阅。

1.2.2.6细节管理

重视采血细节管理,提高检验质量。最佳采集时间为6:30,且贮放时间不易过长,以免导致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化学反应等,影响血标本质量。注意特殊项目的采血时间要求。采血体位:患者最好选择坐位,且10min稳定体位后,避免体位改变影响检验结果。采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不得从静脉给药、补液输血的肢体末端采血。标本采集后应避免阳光照射,防止发生溶血,且避免长时间在室温放置[4]。

1.2.2.7注意事项

转运人员在转送过程中应做到及时、减少振荡,不可摇晃和碰撞,且在规定时间内送检。定期对整改措施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血标本缺陷发生率:缺陷标本包括外观明显不合格(采集量不足、凝固、检测标本的试管用错、溶血、脂血、输液造成的标本稀释等)、显性不合格。?比较两组标本质量潜在失效因素风险指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标本缺陷率对比

血标本缺陷率从去年的2.94%下降到0.64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标本检验分析前阶段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所以,加强血标本采集制度,严格执行核查制度,最大化避免差错的发生[5]。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检验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各个环节的细节管理。只有确保检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才能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

本文应用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通过前瞻性评估,寻找失效因子,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通过对工作流程的不断整改,以其提高血标本质量,确保检验工作质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中具有良好效果,不仅降低了血标本不合格发生率,而且提高了血标本的质量,为准确的检验结果提供了保障。

总而言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在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伟军,董萍.临床护士在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1):80-81.

[2]徐束研,徐宏瑛.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1):77-78.

[3]郭瑞林.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2):76-77.

[4]刘淼,孔朝红.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降低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4):673-677.

[5]周海燕,孔艺,王永明,等.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2006,8(8):88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