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100例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中医药治疗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100例的临床研究

骆秀英

郴州市中医医院硕士研究生湖南省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对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予以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运用中医药治疗,通过症状、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血脑钠肽(NT-proBNP)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以判断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治疗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中,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的效果,且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药;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100例;临床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1-3]。本文就以中医药为切入点,通过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研究治疗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在2013年6月期间-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脾阴阳两虚型)的患者共计100例,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按单盲随机化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在46-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岁,病程在3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11个月;观察组50例,男30,女20例,患者年龄在4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岁,病程为4个月-2.5年,平均病程为12.6个月。两组患者入院时依据慢性心力衰竭(心脾阴阳两虚型)诊断标准[4]诊断为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我们让患者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经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身高方面没有太大的差距,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可以用于本次研究。

1.2纳入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1.2.1纳入标准:1、根据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4]、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即心功能NYHA分级法)[5]、2、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药新药治疗阴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3、心衰病程在3个月以上;4、年龄在40~75岁之间;5、知情同意,志愿参加试验。来选择患者。

1.2.2疗效评定标准:对比治疗前后症状(症状分级量化表)、体征、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即心功能NYHA分级法)、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Lee氏心衰计分系统及《中药新药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血脑钠肽(NT-proBNP)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以判断疗效及安全性。

1.3方法:根据诊断标准选择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衰患者。按单盲随机化的原则,随机分组(设立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予以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50例(心脾阴阳两虚组,在西医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味补中益气丸,其主要的成分是:黄芪30g、人参15g、茯苓15g、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丹参15g、当归15g、山药20g、桑寄生15g、枳实10g、厚朴10g、葶苈子10g、附子10g、沙参15g、桂枝6g、龟板15g。我院煎药机煎药至250ml,日1剂,分两次服用;各组予以治疗处理之后进行随访3个月,以观察疗效,作出统计,分析,总结。

l.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症状、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血脑钠肽(NT-proBNP)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以判断疗效及安全性。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用SPSS统计软件(版本为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对于遵循正态分布的临床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研究结果P<0.005,则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3,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χ2=7.403,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次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心脾阴阳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好,慢性心力衰竭主症:“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久病多虚,久病多瘀,慢性心衰病人多可见气虚表现,心脾两虚虽分阴阳,均可用补气活血化瘀之品即加味补中益气汤,但同时又兼顾阴阳的不同而加减滋阴、温阳之品,加味补中益气汤组方中以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世界各国医学领域对于心力衰竭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慢性心力衰竭已经俨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人口老年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一课题有待于快速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郑海生,蒋健,贾伟,贺敏,蒋梅先,阮小芬,苏明明,吴建兵.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代谢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02:198-201.

[2]王娟.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生物学诊断模式及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黄永祥.张如岩浅谈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及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3(16):489-489.

[4].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内科学八年制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89.

[5].黄峻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7):102-105.

课题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357].

作者简介:骆秀英(1982-),主治医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E-mail:gushulan229329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