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低压通气模式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高频低压通气模式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应用研究

欧阳帆曹凯张治明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研究高频低压通气模式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频模式通气,实验组患者则采用高频低压通气模式,比较不同通气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PH值、PaCO2、SpO2指标水平在吸氧前及通气后5min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氧前两组患者的PaO2指标水平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气后5min,实验组患者的PaO2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应用高频低压通气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检查期间的氧供,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关键词:高频低压通气模式;无痛纤维支气管镜;麻醉

近年来,高频低压通气模式引入至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有效改善了患者检查期间的缺氧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1-2]。本次研究选取了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高频低压通气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其中实验组患者中有男31例,女25例,年龄25-71岁,平均(48.74±2.53)岁,体重47-87kg,平均(67.84±2.71)kg;对照组患者中有男33例,女23例,年龄27-72岁,平均(49.82±2.49)岁,体重45-86kg,平均(68.23±2.59)kg,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于实施镜检前禁食禁水6h,入组需排除合并气胸、肺大泡、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排除近1个月内有哮喘发作史的患者,排除近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发作史的患者,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检查方法

患者入检查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脉搏、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3]。其后于口咽部反复喷雾10ml浓度为0.05%的利多卡因,患者取平卧体位,将2ml浓度为1%的呋麻滴鼻液滴入至插入纤维支气管镜一侧鼻孔,予以内窥镜面罩吸氧。取5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自环甲膜部位注入至气管。于吸氧5min后,缓慢静脉注射1.5μg/kg剂量的芬太尼,并将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设置为2.0μg/ml,采用TCI泵实施靶控输注。其中实验组患者以150次/min,实施高频通气供氧,对照组则以15次/min,实施常频通气供氧。两组患者均设置呼吸比值为1:1.5,以0.1MPa作为工作压力为。手术结束后出镜时,需先停止静脉给药并停止通气后退镜,将患者送入苏醒室,患者清醒后脱氧观察10min,若生命体征稳定,则可出室。

1.3观察指标

(1)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H值、PaO2、PaCO2、SpO2。

(2)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的PH值、PaCO2、SpO2指标水平在吸氧前及通气后5min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氧前两组患者的PaO2指标水平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气后5min,实验组患者的PaO2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低血压,2例出现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3%,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低血压,1例出现供氧不良,3例出现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经过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3、讨论

在呼吸科疾病的各项辅助检查项目中,纤维支气管镜属于较为常用的检查内容,以往患者需在局部麻醉后接受检查,但患者常伴有强烈的呛咳及窒息感,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痛苦及恐惧情绪,易造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失败等不良情况[4]。因此临床普遍推广应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检查成功率[5]。然而静脉麻醉药物应用过程中,会对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肺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更易受到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缺氧问题是最大的难题。为改善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中的氧供这一问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镜检中应用高频低压通气模式,通气后5min患者的PaO2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应用常频通气模式的患者,且两组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高频低压通气模式的优势包括:低潮气量、高频率、低气道压力,不影响自主呼吸、循环干扰少等,且符合纤维支气管镜麻醉供氧需求。

综上所述,患者在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应用高频低压通气模式及常频通气模式均未发生CO2潴留情况,但应用高频低压通气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检查期间的氧供,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吕东东,袁峰.内窥镜面罩复合高频通气在无痛纤支镜检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58-59.

[2]田海涛,李美荣,王士雷等.经口咽通气导管高频喷射通气术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6):606-608.

[3]曹新顺,余剑波,董树安等.FOB介入治疗中央气道阻塞患者自制呼吸回路接头用于间歇正压通气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6,36(11):1375-1378.

[4]王稳,林江涛,苏楠等.不同声门上通气方式在支气管热成形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6,38(2):131-135.

[5]庄宏杰.优质护理干预对经纤维支气管镜高频电刀治疗的气道狭窄患者临床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