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高建华王天红

昌乐县中医院磁共振室山东潍坊262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磁共振及CT进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入治疗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27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磁共振检查的敏感度显著高于CT检查,P<0.05;且磁共振检查漏诊率低于CT检查,P<0.05;但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度较高,优于磁共振检查,P<0.05。结论:在临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中应灵活应用CT及磁共振检查方法,达到最好的诊断效果。

关键词:磁共振;CT;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一般是由于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高处坠落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受到颅脑损伤后会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头部疼痛、呕吐、意识模糊不清、瞳孔放大等[1]。如不及时加以治疗其预后效果极差,死亡率较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进一步治疗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27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相关诊断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179例,女148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0.5±27.5)岁,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12~14分49例,9~11分124例,8分及以下154例。

1.2方法

1.2.1磁共振诊断方法

使用PhilipAchieva1.5T磁共振系统,使用反转恢复(IR)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其中IR序列T1加权成像脉冲序列重复时间(TR)为1830ms,回波时间(TE)为19ms,矩阵为288*192;T2加权成像的脉冲序列重复时间为4700ms,回波时间为137ms,矩阵为288*244,层厚7mm,层间距1mm,可灵活进行薄层、夹层扫描。FLAIR序列TR为9000ms,TE为120ms,IR为2800ms;磁敏感加权成像(SWI)TRshortest,TE10ms。

1.2.2CT诊断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的64排128层宝石能谱CT,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颅部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30kV,管电流:150mA,层厚:10mm,层距:10mm,螺距:1mm,扫描时间:3s。同时对兴趣区域可使用薄层扫描,层厚:5mm,层距:5mm。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漏检率进行记录对比,同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特殊部位的检查情况,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深部挫伤、脑叶挫裂伤、颅骨骨折。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种诊断方法灵敏度、漏诊率对比

磁共振检查确诊284例,灵敏度为86.85%;CT检查确诊241例,灵敏度为73.70%;可见磁共振检查灵敏度显著高于CT检查(x2=5.460,P<0.05)。磁共振检查漏诊43例,漏诊率为13.15%,CT检查漏诊86例,漏诊率为26.30%;可见磁共振检查漏诊率显著低于CT检查(x2=5.460,P<0.05)。

2.2两种检查方法对特殊部位的检出率对比

磁共振检查出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硬膜外血肿37例,硬膜下血肿29例,脑深部挫伤42例,脑叶挫裂伤84例,颅骨骨折31例;CT检查出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硬膜外血肿40例,硬膜下血肿19例,脑深部挫伤9例,脑叶挫裂伤47例,颅骨骨折38例。可见CT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度较高,显著优于磁共振检查结果,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一般都是由于强烈的外力撞击导致的,其会对患者脑部组织造成严重创伤,致使患者脑组织、脑血管发生形变,其如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造成极其不利的后果,因此选择何种方式开展诊断尤为重要[3]。

CT检查是现目前最常用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其在颅脑损伤的检查中应用较为广泛,检查速度较快,在急救程序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临床的疾病治疗提供一定依据,但CT检查的敏感度较低也是一大弊端,在检查中容易出现漏诊现象[4]。而磁共振检查属于断层成像的一种,其能够利用磁共振现象从患者体内获得电磁信号从而构建出人体信息,其在人体颅脑的扫描中效果极其显著,但磁共振成像也具有一定弊端,如体内含有磁铁性物质者严禁磁共振检查,最重要的是磁共振检查花费时间较长,同时磁共振检查费用也高于CT检查[5]。在本研究中,共计选取了32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检查,通过结果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磁共振检查的敏感度较高,且漏诊率较低,优于CT检查,但同时磁共振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度不及CT检查。

综上所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利用磁共振检查其诊断敏感度较高,漏诊率较低,但磁共振检查一些特殊部位的敏感度不及CT检查,同时磁共振的检查时间也较长,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喻建军,樊勤莲.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7):208-208.

[2]于开文,于晓波,于伟锋,等.CT与磁共振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22):57-57.

[3]郭开灿.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2):5-6.

[4]邹飞翔.多层螺旋CT与1.5T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比较[J].医疗装备,2016,29(18):17-18.

[5]刘枫.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磁共振与CT技术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