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及分析佘小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及分析佘小艳

佘小艳1刘勇2

1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湖北荆门448000;2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方式与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生产的67例孕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为正常生产孕妇,观察组则为急危重症孕妇,对急危重症孕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抢救治疗方式。结果:急危重症孕产妇具有妊娠特有疾病、妊娠合并症、分娩期并发症等主要疾病,其中产科出血发生率最高,占到39.39%。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异常是产科出血的诱因,子宫收缩乏力占到66.67%,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前检查率(15,45.45%)低于对照组产前检查率(26例,78.79%%),高危发生率(16例,48.48%)高于对照组高危发生率(8例,24.24%),结论:产妇孕前加强产检,针对急危重症产妇,医院需要做好临床抢救准备,最终提升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危重症孕妇;临床抢救治疗;分析

危急重症产妇主要是指孕妇从妊娠开始以后到产后42d内所出现的危及产妇以及胎儿生命的疾病。危急重症容易导致胎儿死亡的概率比较高,因此医院需要采取合适的临床抢救措施[1]。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方式与效果,为提升重症产妇抢救成功率提供合理的方式,详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我院生产的67例孕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生产的顺利性将67例产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此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妊娠开始到产后的42d。在对照组中,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32.51±2.38)岁。孕周23—43周;平均孕周(33.25±3.57)周。孕次2—5次;平均孕次(3.15±1.57)次。观察组中,年龄27—39岁;平均年龄(32.41±2.26)岁。孕周24—43周;平均孕周(33.57±3.35)周。孕次2—6次;平均孕次(3.70±1.31)次。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等基本资料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急危重症产妇,医护人员需要在5min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赶到现场对孕妇进行检查与初步诊断。同时医生组建治疗小组,针对孕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抢救方案。非院内发病者要及时地对其进行院内抢救,等到患者病情得到缓和以后就转入到医院中。对于院内患者,则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院前抢救,待其生命体征缓和后送至医院治疗。对于大量出血患者,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止血以及抗感染治疗。前置胎盘患者则采用剖宫产的方式,加强宫缩。失血性休克患者则需要给予抗休克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地止血与补血。而贫血患者则需要扩充其血容量,通过这一系列针对性的处理方式提升急危重症孕妇临床抢救的成功率。

1.3评价标准

分析急危重症产妇疾病分布状况、产妇出血原因。同时比较两组产妇产前检查率与高危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标准差,用t进行检验,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表1急危重症孕产妇疾病分布状况分析

2.1急危重症孕产妇疾病分布状况分析

急危重症孕产妇具有妊娠特有疾病、妊娠合并症、分娩期并发症等主要疾病,其中产科出血发生率最高,占到39.3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急危重症产妇出血原因分析

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异常是产科出血的诱因,子宫收缩乏力占到66.67%,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2急危重症产妇出血原因分析

2.3两组产妇产前检查与高危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前检查率(15,45.45%)低于对照组产前检查率(26例,78.79%%),高危发生率(16例,48.48%)高于对照组高危发生率(8例,24.24%),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1亿多妊娠女性中,出现严重急危重症的产妇有15%[2]。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以及各类合并症均会对孕产妇的生命造成威胁[3]。产科出血在急危重症孕产妇所占比重比较大,说明急危重症产妇出现产科出血,其也是威胁产妇生命以及胎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学则需要加强临床抢救,采取合适的治疗与抢救措施挽救患者[4]。为了促进急危重症患者对症治疗,分析产科出血的原因,其发现子宫收缩乏力所占比例较高。所以,临床医学需要结合重视患者子宫收缩乏力现象,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措施。及早发现与早治疗有助于减少急危重症产妇的产生率,产妇加强产前检查,进行高危筛选,尽早地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较早地采取诊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危急重症产妇发生率。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即便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也能够正确地判断并及时地采取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危重症孕产妇具有妊娠特有疾病、妊娠合并症、分娩期并发症等主要疾病,其中产科出血发生率最高,占到39.39%,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异常、软产道裂伤是产科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占到66.67%。这与上述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产妇需要加强产检,医护人员提升专业素养,最终提升急危重症产妇抢救率。

参考文献:

[1]谭景.杨敏.林瑞贞.等.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及分析[J].当代医学,2017,18(22):49-50.

[2]耿丽梅.80例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75(8):8-9.

[3]胡丽.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应对及分析21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7,05(7):81-82.

[4]张金玉.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应对及分析21例[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5,05(8):2127-2128.

[5]韦明.刘思均.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应对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2015,72(8):1252-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