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许承琼钟蔚何小娟钟国华庞剑锋刘建鹏

许承琼钟蔚何小娟钟国华庞剑锋刘建鹏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十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目的为明确纵膈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在CT定位下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CT-TBNA)对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研究。方法在胸部CT片定位下,对41例纵隔肿大淋巴结伴或不伴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气管镜检查及经气镜针吸活检术(TBNA),观察TBNA标本阳性结果。结果在胸部CT定位下,经气管镜检查及联合TBNA术的41例患者中,能获得细胞学和/或病理学诊断36例,占87.8%。结论CT-TBNA在纵隔肿大淋巴结患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是诊断纵隔肿大淋巴结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CT定位;气管镜;针吸活检术;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

纵隔肿大淋巴结病因复杂,诊断较为困难,为探讨在CT定位下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CT-TBNA)对纵隔肿大淋巴结患者诊断,我院于2015年7月-2017年12月在呼吸内科住院经胸部CT检查发现的纵隔肿大淋巴结伴或不伴肺部病变的41例患者行气管镜检查及TBNA术,现对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1例患者行胸部CT检查提示纵隔肿大淋巴结伴或不伴肺占位病变,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5±3.5);病变位于隆突前淋巴结8例,隆突下淋巴结7例,左支气管旁淋巴结10例,右支气管旁淋巴结9例,隆突远端淋巴结4例,腔静脉后淋巴结3例;纵隔肿大淋巴结合并管腔内病变11例及纵隔肿大淋巴结合并管腔外病变30例。排除患者患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无TBNA禁忌症,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1]:患者术前均作胸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显示纵隔肿大淋巴结伴或不伴肺占位病变,详细阅读胸部CT片,按Wang[2]定位方法进行定位,确定穿刺点。支气管镜(OlympusFP150)经鼻孔或口腔进镜,到达CT定位的穿刺点,在直视下,穿刺针通过支气管镜活检孔垂直刺入目标淋巴结。穿刺针完全透过气管壁后,确定穿刺针完全在气管粘膜下,助手用20mL注射器负压抽吸,同时穿刺针穿刺8-15次,以增加标本量,增加标本的阳性率。退出穿刺针,确定穿刺针前端完全缩回套管内,拔出穿刺针,将获取标本喷在玻片上涂片送细胞学检查,将获得组织条及组织碎片放入甲醛中固定送病理学检查,将微量组织及淋巴液放入保存液中,送液基细胞学检查。

1.3TBNA结果判断穿刺阳性:穿刺结果能明确诊断的标本;穿刺阴性:穿刺结果不能明确诊断的标本。穿刺成功:细胞学涂片中见淋巴细胞团或其他对其他对诊断有帮助成分;穿刺失败:涂片无淋巴细胞且见大量纤毛杵状上皮细胞。

2结果

接受CT-TBNA41例纵隔肿大淋巴结的患者中,36例能明确诊断:病变位于隆突前淋巴结8例,阳性8例(100%);隆突下淋巴结7例,阳性6例(85.7%);左支气管旁淋巴结10例,阳性8例(80%);右支气管旁淋巴结9例,阳性7例(77.7%);隆突远端淋巴结4例,阳性3例(75%);腔静脉后淋巴结3例,阳性2例(66.6%)。纵隔肿大淋巴结合并管腔内病变11例及纵隔肿大淋巴结合并管腔外病变30例,确诊纵隔淋巴结转移性癌27例(65.8%),其中小细胞癌2例(4.8%),腺癌22例(53.6%),鳞癌3例(7.3%);良性病变9例(21.9%),其中结核3例(7.3%),淋巴结炎症6例(14.6%);不能确定诊断5例(12.1%)。41例患者取得病理组织明确诊断12例(29.2%),细胞学明确诊断32例(78.04%);细胞学联合组织学检查41例,阳性36例,阳性率87.8%(36/41)。

并发症:本组病例无发生发热、气胸、纵隔感染及大出血的病例。

3讨论

纵膈肿大淋巴结原因较为复杂,诊断困难,气管镜常规检查往往取不到阳性标本。本研究CT-TBNA检查可解决这一难题,TBNA技术的开展使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范围扩展到纵隔及管腔外,极大地丰富了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与临床应用范围,使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大部分病例得以确诊,是诊断纵隔肿大淋巴结重要手断之一[3]。本研究结果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病因有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等,其中常见病因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癌,占65.8%。李明等报道[4]也有结节病、淋巴瘤等。

本研究41例患者行CT-TBNA获得组织学确诊断12例(29.2%),细胞学明确诊断32例(78.04%);细胞学联合组织学检查41例,阳性36例,阳性率87.8%。可见,取得病理组织标本及细胞标本要尽可能全部利用,组织可以做石蜡包埋切片,淋巴细胞及液体做液基细胞薄片,两者结合,诊断率就会明显提高。本文显示TBNA两者联合检查36例,阳性率87.8%。因此,在做TBNA时,要尽可能多取组织或细胞,也会提高诊断率。本文对4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TBNA,诊断转移癌27例,阳性诊断率65.8%(27/41),与文献[3]报道相近,其中腺癌的比例较高,占53.6%。53.6

对于纵隔肿大淋巴结的病例,也可以用剖胸探查或纵隔镜检查获得病理学标本而确诊,佟凌霞等[5]对1259例进行纵隔镜检查的肺癌患者进行肺癌N分期,它的敏感性为81%。但剖胸探查或纵隔镜检查需要在全麻条件下开胸检查,而且纵隔镜对于主肺动脉窗及下、后纵隔的病变无法显示或显示不足,本CT-TBNA研究腔静脉后淋巴结3例,阳性2例(66.6%),较纵隔镜更有优越性。纵隔镜还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及死亡率,而且患者创伤大,风险高;检查设备贵,人员要求高,不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目前,EBUS-TBNA在直视下清晰显示纵隔肿大淋巴结,并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取病历标本,可避开大血管。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把EBUS-TBNA作为临床纵隔淋巴结分期的一个重要手段[6]。但BUS-TBNA设备昂贵,人员要求高,而且耗材贵,不利于基层医院开展。本文研究结果与张婷[7]等EBUS-TBNA报道阳性结果相似。

CT-TBNA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诊断方法,常见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少量出血,无需特殊处理,多能自行停止。本研究无发生发热、纵隔气肿、纵隔大出血等并发症,CT-TBNA对纵隔肿大淋巴结伴或不伴肺占位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CT-TBNA术所需设备简单,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可操作,更利于基层医院开展,更具有实用性。具有安全、简便、微创、诊断率高、患者痛苦小、创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承琼,钟国华,何小娟,等.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在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6):31.

[2]WangKP.Stagingofbronchogeniccarcinomabybronchoscopy[J].Chest,1994,106:588-593.

[3]张晶,池芳,鄢秀华,等.传统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临床医学,2015,41(3):192-195.

[4]李明,尹燕,杨芳菲,等.支气管镜内超声引导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结节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生杂志,2015,17(6):865-867.

[5]佟凌霞,齐娜,柴艳,等.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对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初探(附7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2065-2067.

[6]罗广,单宏波,赖仁纯,等.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对纵隔及肺门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12):1078-1081.

[7]张婷,谭旭艳,李明,等.超声支气管镜引导穿刺纵隔淋巴结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J],20l5,3l(2):113-115.

作者简介:许承琼,1969年9月生,男。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学历,主攻方向:呼吸重症医学及气管镜介入治疗。

基金项目:钦州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合同号20151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