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胃癌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析

石巍

黑龙江省铁力农场医院152501

摘要:目的探究胃癌的分期、超声声像图分型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26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早期胃癌患者1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8例;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型9例,溃疡型5例,局部增厚4例,胃潴留3例。结论肿块型、溃疡型、局部增厚、胃潴留是超声声像图分型中最为常见的。超声检查为胃癌的确切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胃癌;超声;声像图;分期;分型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或第2位。多数发生在40~60岁,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1]。胃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现抽选我院收治的26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胃癌的分期、超声声像图分型及表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26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9~62岁,平均年龄(48.6±2.3)岁。患者表现为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其中5例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

2胃癌分期及超声表现

2.1早期胃癌

胃癌早期长时间无临床症状,病灶小,常规超声非首选经腹壁检查多难显示。胃内充盈液性对比剂时仔细寻找可见:声像图显示胃壁l~3层,黏膜、黏膜下层,增厚突向胃腔的肿物1~2cm,局部低回声混乱结构不清;4~5层,肌层与浆膜层连续完整未受累。声像图不易进行病理分型[2]。内镜超声检查(EUS)胃癌早期声像图显示l、2、3层,即界面中回声,黏膜低回声,黏膜下中高回声的连续中断、结构模糊、增厚或消失。肿瘤呈不均匀低回声,边界不清,边缘不规则(图1),第4层结构完整。

2.2中晚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病人出现上腹饱胀、疼痛、呕吐、食欲减退、消瘦和贫血等症状及腹部肿块,常规经腹壁超声检查,根据病变的性质表现不一。

3超声声像图分型及表现

3.1直接征象

病变本身显示的声像图异常。病灶部位胃壁五层结构消失,局部性或弥漫性增厚,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巨块,僵硬、蠕动消失,胃腔变小出现“假肾征”。“假肾征”为较大或晚期癌最常见的声像图。病灶明显增厚呈低回声在周边,胃内较少的气体高回声在中间,外形似肾脏回声,但无肾脏的结构,且块内高回声有动态变化。

A.胃后壁实质性团块突向腔内5.9cm×6.7cm,表面黏膜层不完整,基底部达肌层,浆膜层完整;B.与正常胃壁分界明显,胃壁蠕动时正常胃壁向腔内隆起,然后伸张回位。团块基底部无蠕动波3.1.3溃疡型

癌病灶呈无层次、粗乱的低回声,底部凹陷不光整,周边突起呈堤状,表面有散乱的絮状中高回声,与相邻正常胃壁连续中断,病灶回声似火山口样。

3.2间接征象

胃癌引起的继发性、非特异性超声表现,多见于晚期病人。

3.2.1胃潴留

患者有频繁的呕吐史,禁食空腹后超声显示扩大的胃腔占据上腹部,充满液、气杂乱的内容物及癌病灶。

3.2.2蠕动减弱、消失

探头触动腹壁,与癌相邻的正常胃壁柔软,蠕动向前推进,病灶的局部僵硬,蠕动减弱,或无动态变化[4]。

3.2.3幽门梗阻

饮水同时声像图显示液气泡从幽门朝向胃底,反复形成逆流、漩涡。同时上腹部腹壁亦可见逆蠕动。

4结果

26例患者中,早期胃癌患者1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8例;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型9例,溃疡型5例,局部增厚4例,胃潴留3例。

5讨论

胃超声检查的最大优势是声束能穿透胃壁,从而显示胃壁层次结构,为临床提供胃壁癌肿的部位、大小及形态,甚至可以估计病变侵犯胃壁的程度,也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弥补了X线检查及胃镜检查的不足之处,为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临床依据[5]。随着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使胃部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又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本组26例胃癌患者超声检查的回顾性分析,可知肿块型、溃疡型、局部增厚、胃潴留是超声声像图分型中最为常见的,超声检查为胃癌的确切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静,沙莎,金雪琴,吴兵.早期胃癌诊治综述[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4,(4).

[2]王雪委,顾康生.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3,(7).

[3]周柱玉,陈亚青,沈理.胃癌超声诊断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3).

[4]董贺英.进展期胃癌54例超声造影诊断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2,(8).

[5]姬亚敏,陆文明,戴元颖,范晓华.胃腔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及分期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