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观察

刘畅

天津市和平区口腔医院天津市300021

摘要:为了分析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共植入种植体23颗,试验组共植入种植体26颗。对照组患者采用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开展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开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新骨获得量、牙周探诊深度以及植入后不同时间的骨密度。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2.91±0.36)和(2.86±0.25),对照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2.96±0.34)和(2.83±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入2周后和4周后的骨密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8周后试验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102±0.022),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137±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上颌窦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与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基本一致,均可用于颌后牙缺失患者。

关键词: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体;效果分析

种植修复技术是临床治疗上颌后牙缺失的主要方式,但是因为上颌窦底较低,可用骨量不够,叠加上颌后牙区骨质较低的影响,难以有效保障治疗效果[1-6]。上颌窦底提升术可以有效克服植入种植体时可用骨量不足的问题,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7-9]。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效果,本文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比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可用骨高度为5-8mm,共植入种植体23颗,试验组患者的可用骨高度为4-5mm,共植入种植体26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信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以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观察缺牙区剩余牙槽骨的高度;然后对患者进行消毒处理,在牙槽嵴顶部做切口,将粘骨膜瓣剥离,注意在该过程中避免损伤牙龈[10]。对照组患者采用植骨处理,试验组患者不采用植骨处理,用球钻钻磨骨面进行定位,对骨质情况和皮质骨厚度进行观察;待定位结束后采用先锋钻和凹头骨挤压器联合将患者的上颌窦底部及其黏膜达到预设高度,该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把握冲顶力度,对上颌窦底黏膜进行保护,避免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11-12]。完成种植窝洞后,置入种植体。待手术完成后,患者连续3天服用抗生素,保持口腔卫生[13]。

1.3评价指标

本文选取两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牙周探诊深度以及植入后不同时间的骨密度作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期望值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患者的新骨获得量、牙周探诊深度以及植入后不同时间的骨密度,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一,统计两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2.91±0.36)和(2.86±0.25),对照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2.96±0.34)和(2.83±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对比分析

第二,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骨密度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植入2周后和4周后的骨密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8周后试验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102±0.022),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137±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骨密度对比分析

3讨论

上颌后牙缺失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种植术进行修复。上颌窦底提升术因为可以较好克服上颌后牙区域可用骨量不足的问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近年来有关报道表明在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临床治疗时应该在考虑上颌后牙区域剩余压槽骨高度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上颌窦底提升术[14-15]。本文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2.91±0.36)和(2.86±0.25),对照组患者的新骨获得量和牙周探诊深度分别为(2.96±0.34)和(2.83±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入2周后和4周后的骨密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8周后试验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102±0.022),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为(0.137±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与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基本一致,对于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秦磊,林盛筱,赵宁波,等.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对上颌窦黏膜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9(4):214-217.

[2]韩尚哲,刘玉柱,胡青,等.Bio-Oss骨代用品混合自体骨碎屑移植在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1):82-84.

[3]康娟.单纯性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4):107-109.

[4]李婷薇,黄凤琼,唐昭,等.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在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病例中的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6,37(4):341-344.

[5]袁长永,王鹏来,秦雁雁,等.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植牙患者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31):95-97.

[6]徐康鑫,高苑.老年患者上颌窦底外提升同期种植15例牙科焦虑症评估及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2):101-102.

[7]谢奕文,林玉娇,王友山.上颌窦侧壁小窗口窦底外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近期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s1):89-92.

[8]杨春山,郑佳,王丹,等.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4):506-507.

[9]徐泓,徐冰洁.探讨上颌窦底内外提升植骨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成功率[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4):34-35.

[10]常爱增,孙斌,李志韧.短种植体应用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与否的短期临床评估[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7,18(1):1-6.

[11]唐德争,马攀,刘长营,等.低矮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术植骨与不植骨的临床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98-102.

[12]叶建青,江银华,占适龙,等.不同方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修复的评估[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1):72-75.

[13]曲福楠,吴海珍,项欢,等.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效果研究[J].口腔医学,2017,37(6):544-548.

[14]陈明,李钧,谭包生,等.两方向法经嵴顶提升倾斜型上颌窦底的临床效果研究[J].口腔疾病防治,2016,24(4):211-217.

[15]汪利键,刘伟东,占适龙,等.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患者的临床效果[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14(5):52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