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绎各种角色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我演绎各种角色的体会

沈萍

沈萍(河南英协艺术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演绎了许多部剧目,塑造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其中《妙龄女郎》《红娘》《白蛇传》《卖苗郎》《秦香莲后传》等剧目都是我全身心投入的几部戏,剧中的角色也是我用心塑造的。因此,对各种角色有很深的不同的体会。

一、1985年,我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当时我的年龄只有18岁,要去塑造一个四十五六岁的农村妇女形象,如何才能塑好这一形象,使《妙龄女郎》中石少兰这一角色更加生动。我经常深入生活、观察人物、思考人物的内心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走在大街上,对妇女们的交谈、争吵等都非常留意观察,将平时观察到的一些东西融入到角色之中时,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如:石少兰这一心直口快、又有些小农意识的农村妇女,在剧中用娴熟的动作数钱时,那种得意的心情得以展现,观众对这一人物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表演,每次都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通过观察,经过再创作,把石少兰上、下架子车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次演出观众都有掌声和叫好声。我曾用心数过《妙龄女郎》这出戏前演出过程中有八次掌声。我扮演的村妇石少兰很受观众青睐,一个角色独得六次掌声。以至于石少兰这一剧中人物名字一时间取代了我的真实姓名。我上街买馍、买菜时,经常被人认出,还出现便宜卖馍菜,甚至还有不让排队、不收钱的情况。每每想到这些,我都很高兴、很快乐,庆幸自己用心钻研、琢磨、体会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算是沾了角色的光吧。

《妙龄女郎》这部戏在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时,受到领导、专家、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赞扬。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高占祥对石少兰这一人物的刻画给予了高度评价。即“自然轻松、泼辣有趣”。随后,记者撰文在《洛阳日报》发表。

二、演《红娘》这部戏时,我的年龄还不满13岁,年龄虽小,但我喜欢戏曲这门艺术,更喜欢常派艺术,自己也懂得在剧中扮演一个主角是不容易的,要把“红娘”这个观众都熟悉和喜爱的角演好、演得到位,把她的聪颖、智慧、活泼、伶俐,表现得不偏不倚、自然洒脱,是要付出辛劳和汗水的。我的启蒙老师丁勤茹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排练中对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求反复练习,少则几遍、十几遍,多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通过这部戏的排练,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也使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红娘》这部戏是常派的代表剧目。它的曲子有3种唱法。我把不同版本的3种唱法全部都学会了,而且运用自如。有时我还试验着把3种不同的唱法穿插起来练习,我的大胆尝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夸奖。在演出中,也受到观众好评。由于我在排练中比较刻苦用功、认真自觉,深受老师喜欢和好评。老师根据我的个人条件和表演水平,让我在班上当了示范生,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学生带学生。每次考试,在班上老师给我的都是最高分。每每想起这些,我都会感到很欣慰。《红娘》这部饰演的主角儿“红娘”的道白基本上都是假声且小声,由于排练和演出我都比较投入,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在生活中不会大声说话。

三、我演《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时,在演员中年龄最小,开始戏校老师给演员分配角色时,给我安排的是C角,由于我练功刻苦,排练认真用心,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的表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后来,逐步被安排在一线演A角儿。在演出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之中,很好地把握“白素贞”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当时,观众看了这部戏给予的评价是:“这个小演员真了不起!把白素贞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戏校的新校长观看了这部戏后感叹:“没想到土里埋了一颗夜明珠!”毕业分配时,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刘忠河老师曾提出让我去他们剧团,因为当时学校的尖子生全部留在商丘地区豫剧团,因此,我也就按照分配去了商丘地区豫剧团。

我第二次演《白蛇传》是2004年第十届香玉杯大赛上,那时,常大师刚刚去世,为了演好这个戏,更好地缅怀和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我的恩师常大师的二女儿陈小香,教导我要多听多看大师的戏,吸取其精华,领悟其真谛。按照老师的要求,我细心琢磨,潜心研究,平时曲不离口,一部《白蛇传》下来,我用坏了两个“随身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辛勤努力,在第十届香玉杯大赛上,我的演唱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他们给予了“颇有大师韵味”的高度评价。能演好这部戏,我还要感谢卢玉琴老师对我的辅导。为了让我演好这部戏,让观众和评委认可,卢玉琴老师对戏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示范,精雕细刻。在比赛时,专家们认为“白素贞”这个人物形象从水袖、台步到招招式式都比较符合人物要求。在颁奖时,我领取的是第十届“香玉杯艺术奖”豫剧组榜首。

四、《卖苗郎》是我主演的第三部戏,我参加这部戏的排练是在1983年,当时团长为了培养和锻炼演员,为让演员学到更多技艺,提出青年演员要自己开谱子。按照团长的要求,我认真学习识简谱。当时排练任务很重,既要学唱腔,又要练身段,还得学简谱,虽然苦些、累些,但由于自己喜爱这个职业,演的又是主角儿,还经常听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声,总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从这个戏开始,都是我自己独立开谱子。

演《卖苗郎》这部戏时,我已积累了一些演出经验,入戏快,刻画人物比较到位。在这部戏中,我饰演柳迎春这一角色(苗郎的妈妈)。戏一开始,有一段唱:“太康的地,太康的天,太康的吏民要死完”……每逢到此,我都声泪俱下,都能感染台上的演职人员和台下观众。柳迎春伴着狗叫声,后退着踉踉跄跄出场,加上声情并茂的演唱,催人泪下,让观众感受到的是难以言表的悲凉与凄惨。

柳迎春是个极其善良、有孝心的农村妇女,把儿子苗郎卖掉仅换取一碗面,为的是救公爹的命。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卖儿子救公爹,这种极其复杂的心情,当时我表演得自然到位。随着故事的铺垫和递进,整部戏的展现可说是水到渠成。记得当时团领导和同事们都喜欢在台下看我演戏。

五、我演《秦香莲后传》中的秦香莲。在《秦香莲后传》一剧中,我饰演秦香莲一角。怎样才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好,我反复思考、琢磨。在排练中,我逐渐感觉到形体动作、言语动作和唱腔是表现秦香莲心理活动的三个支柱。由于我的年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与剧中人物秦香莲差异都很大,为演好这部戏,我多次查找资料,观看老艺术家扮演的这一人物的舞台形象、一招一式地练习这个人物的形体动作,一句一字地研究她的语言动作,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分析她的唱腔,从快慢起伏到抑扬顿挫不停地去揣摸这一人物的心理活动。

秦香莲是一位善良朴实、有情有意的农村劳动妇女,含辛茹苦,忍受屈辱把儿女养大成人,但命运往往喜欢捉弄人,她年轻时被负心的丈夫进宫做附马后抛弃,包大人送银两于她,嘱咐她“吃一半,留一半,留下一半种庄田,光念书不要再做官。”可偏偏秦香莲又是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儿子成年后送去投军保边境。不料,儿子当了将军后,被招进宫廷。她在韩将军像前祭拜时,有一大段唱:“见神像拜恩人我难忍悲痛,将军呐将军呐我连叫几声,昔日你为救俺母子姓名,拔钢刀刎自身血染刀红……小奴才违母命仇欢亲痛,怎对起韩义士在天之灵……”这一段如泣如诉、酣畅淋漓的唱腔,把一个历经坎坷、受尽磨难、反复遭遇命运捉弄的秦香莲对韩将军、包大人的感激、愧疚之情和对儿子春哥的怨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无论饰演何种角色(无论主次)都要演什么像什么,要“入戏”,而要达此目的,那就要老老实实地靠台下日积月累的苦苦磨砺,才能出真功夫。从饰演这些角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始终注重对角色的体验和把握是演员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