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讨论法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

王洪刚

王洪刚山东省栖霞市松山中学265307

中学历史学科中的能力培养虽提出已久,教学中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不能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只会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历史学科应培养什么能力?我认为在诸多能力中最紧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它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导思想就应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的多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我认为要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一、引导、讨论法的具体步骤。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利用各种资料,做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然后有目的地阅读,将注意力集中于与论题有关的内容;最后准备一个提纲或报告。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课上,可由教师作简短的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可随时补充。

在课堂上设计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其创新思维,课上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情况。比如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我一改过去的讲法,而是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出中国水系特点:东部河流多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需要开凿一条南北的河,然后提出:“开凿大运河怎样最省力?”在学生回答“选择经过测量的大河之间的最短距离”之后,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学生思路不通的情况下,由一个学习较差而且是十分顽皮的借读生打开了同学的思路,他认为,沟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会大大节省劳力。

在学生学完唐朝全部历史、具备足够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做必要的引发、讲述,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进而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认识唐玄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兴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这节讨论课,训练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潜能。

二、不可否认,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实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逐步实践、摸索和研究。目前在我国历史教学还受到相当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根深蒂固,教师的能力素质亟待提高,但培养学生能力是历史教学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为迁就目前的客观条件和学生表现出的实际水平而放弃追求、降低标准,实乃对下一代不负责任。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可考虑在一节课教学中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可让学生预习教材,阅读教师印发的有关材料和课外读物,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但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问题或情境,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维。在这里,教师不仅仍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还要求具备更全面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应“促进学生自由的、有创造性的人格发展,激励他们热情关注人生的意义以及他们自己生活的质量”,而不是那些讲得或背得最好的老师。理论上如此,实际上学生也喜欢能引发讨论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这一转变和需要应成为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改进教学的动力。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种讨论课要花费师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比起讲授法它很不经济。不错,可殊不知使相当多学生不用多动脑子就能学会一些知识的教学会使他们的智力处于停顿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还会压抑一部分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如果一学期只搞一、二次讨论课,它的“费时费力”比较明显,可经常不断地采用这种课型,学生的阅读、查阅工具书、发现问题、组织材料、撰写报告及课上表达的能力会不断进步,随着各种能力的运用越来越熟练,花费时间会越来越少,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从长远来看,讨论法不论从时间和效果来看都是很经济的,因为它能在有限时间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方法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平心而论,学生负担重主要是因为要做太多的重复性的、枯燥的、搬运工似的作业,他们不感兴趣,心理负担就重,记忆负担也重。而且现在有不少学生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消磨在电视和游戏机上,却把读书、功课挤入有限的时间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导致了课业负担沉重的结果。而讨论法这种主动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充满乐趣,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况且历史课每周只有两次,只要拿出一个小时用于读书,为自己的学习打通道路,读书之乐油然而生。

如果每位历史教师从初一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打破思维惰性和定势,久而久之,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接触到世界史后,视野会更广阔,学生就会提出更丰富、更深刻的问题;学会正确分析、思考问题,就能够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对社会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长处,这正是历史教育重在培养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