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文本和课后练习出发追求阅读教学活动的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从研究文本和课后练习出发追求阅读教学活动的优化

张业伟

邳州市赵墩镇滩上中心小学江苏徐州221000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实现语言、情感及写法积累的重要阵地,而课本中的阅读教材则是实现这一目的重要凭借与载体。阅读教材的编选及课后习题的设计,最能体现阅读教学理念及编者的指导思想。

一、围绕课文题目展开对话,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题目,乃文章之眼睛。优秀的文章总有一双明亮而又蕴含着情感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读者可以捕捉到丰富的信息。因此,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从题目入手来设计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来引发阅读期待,使学生带着热情与动力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阅读、探究活动中去。

比如,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可以抓住题目设疑激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菩萨’是什么意思?”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初步回答“菩萨”的意思后,继续追问:“为什么把这些兵叫‘菩萨兵’?你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于是,学生带着问题与热情很快地投入到了阅读探究活动中。接下来,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展示朗读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红军对藏民真心实意的关心,从而初步理解“菩萨”的意思。同样,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和《孙中山破陋习》,也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设计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谁?为什么这个人能成为他的小老师?”“什么叫‘陋习’?‘破’是什么意思?孙中山为什么要破这个陋习?”这样的问题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心理,从而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寻求问题答案,培养探究与思维能力。

二、搞好识字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识字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尤其要在第一学段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与能力。苏教版国标本语文阅读教材后面设置的练习分为三个板块:“描红临写”、“积累运用”和“理解表达”。三个板块的设置是基于学生的语文“双基”发展考虑的,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其中,第一个板块“描红临写”,为学生提供了写字、练字的平台。对于课文后面的“四会字”,学生不仅会认读,而且要明白意思;不仅要会写,还要会运用。“会写”的要求不能定位于写正确,还要追求写得好,做到美观、大方、入体。教师要借助课后的描红临写及硬笔习字作业,从小培养学生的“书法”意识,指导学生从小写好母语的书面语言符号——汉字,借此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比较、模仿能力和严谨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为提高写字教学质量,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笔画的名称、观察笔画的形状、弄清书写的笔顺、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对于三年级刚使用钢笔字的学生来说,还要教给他们运笔、顿笔的方法,让学生在练写中体验,在体验中练写。通过师生评价来提高学生描红临写的热情和临写的技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通过写字教学,让学生懂得什么叫“穿插”、“谦让”、“舒展”,做到字体结构严谨、疏密有致、相互呼应,从而将字写得更加漂亮,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抓实课文朗读训练,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而又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朗读,可以传达出文章的思想与情感,增强读者的感悟与思考,促进学生的记忆与表达。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对于语感培养来说,朗读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从读好词语和句子开始。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学生读课文总喜欢“唱读”,一种语气,一个调子,一样语速,读得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听者。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在朗读指导上下功夫,学生养成了不好的朗读习惯。所以,编者很注重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朗读训练的理念融入到教材中。在课后的“理解表达”板块,“朗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任务;同时,也在“积累运用”板块增加了一些朗读、感悟的练习。比如,第26课《菩萨兵》课后设置了“读句子,注意表达的语气”这一学习任务。题目中出现了摘自课文中的三个句子,而这三个句子中恰好有三个不同的语气词:“呢”、“呀”、“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语气词进行指导与训练,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蕴含于句子的不同情感,从而感受到朱德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同样,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和《孙中山破陋习》,也要运用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个人展示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从对话中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领略人物思想境界。

四、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对话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实质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无论是教师研读教材,还是学生课堂上的自主阅读,都是教学活动主体(师生)与客体(文本)对话的过程。而在此基础上,要开展好师生之间的对话,促进阅读主体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与思想分享,发展学生思维及表达能力。要使主体之间的对话走向有效,就必须有一个核心问题作引领,将师生的目光锁定在文本上,让学生的思维在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言语花絮。

那么,核心问题在哪里呢?有时它就在编者设计的课后练习中。比如,《大作家的小老师》课文后面的“萧伯纳说:‘她是我的老师。’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菩萨兵》课后的“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就像菩萨一样?”这是两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抓住了核心问题,阅读活动就“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不能放过这样的核心问题,要把它们作为一个主问题贯穿到阅读探究活动中,以此撬动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感知、感悟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有效的对话,实现思维的交锋与融合。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认识加以引导与提炼,以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