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林炳祝

林炳祝(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孔里小学福建永春362600)

摘要: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倡手脑并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让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实践,获得经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动手操作;思维;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7)2-0155-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思维和理解以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其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认识倍以后,我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将动手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的建立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学模型。操作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变“学了做”为“做中学”,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丰富学生表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12减几”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买铅笔的情景引出算式12-3,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算法探究中,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先从10根小棒中拿走3根剩下7根,再把7和剩下的2合起来是9根。(2)先拿走单独2根,再在剩下的10根里拿走1根,还剩下9根。操作性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取了丰富的数学表象,发展了学生思维,充分体验了多样化数学算法的再创造过程。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时间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能使自身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使其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感悟知识,弄清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又发展了空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中,选取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的个数、排数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尽可能地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操作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自我建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吗?”为纽带,很自然地过渡到正方形的面积的学习,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规律,通过拼、摆、算,学生自然生成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方法的发现有效地沟通了长方形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大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通过出示钟面,剪刀、扇子等物体引出角,先让学生动手摸带角的学具模型,发现角的特征;让学生做活动角,在做一做、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多思考、交流,通过亲自实践,发现角有大小之别,并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这样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角的特征,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五、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讨论出了多种折法,并且有的孩子还折出了超越课本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不仅仅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更产生了对获取知识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思维始于实践,实践促进思维。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以动启思,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既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实践出真知,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米增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软件:电子版,2013(9):101.

[2]马汉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育:文摘版,2016(9):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