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初探黄明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初探黄明疆

黄明疆

(广西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533000)

此论文为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的优化设计研究(项目编号:GXZZJG2016B013)”的成果论文

摘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在面发展,符合新时代需要,胜任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针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重技专业能,轻文化基础知识”,文化课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本文立足当前中职学校教育环境,对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改革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改革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课功能定位的模糊,设置边缘化。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然而,当前中职学校仍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造成在课程设置时,更多的是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地位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导致文化基础课学时少、时间短、随意性大,严重背离了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文化基础课师生互动缺失,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课堂堂上交往、互动、发展的统一。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关系不容乐观。教师方面,文化基础课老师大都循规蹈矩地按教学大纲要求,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计划制定的教学任务,即“满堂灌”,缺乏安排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系脱节,互不粘连。学生方面,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不扎实,知识贫乏,一部分学生认为文化基础的好坏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关系不大,认定“我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好工作”,所以轻视文化课的学习,再加上课程设置不合理,更加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冷漠对待,被动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零互动,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理想。

(三)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随意性、盲目性。近年来,部分中职学校为了应对各类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强化培训,不参加文化基础课学习,学生学习成绩随意给个分数就行。这样的现状,一方面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的监控与评价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业成绩等方面的评价随意性大,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思考

加快推进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公共基础课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专业技能打牢基础,满足学生就业立业,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正视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地位。文化基础课具有专业课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正视认识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地位,才能保证其它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打牢文化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才有可能接受更高一层级的学历教育。可见,文化基础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在构建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二)加大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力度。文化基础课改革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通过深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改变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系统改革公共基础课,尊重学生的不同认知起点,关注学生差异与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积极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最终构建服务于人的现代职教教学体系。如语文课,在发扬语文基本教育功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其职业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创新教学内容。合理淡化学科课程特征,删除繁难教学内容,坚持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要求。

3.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学习策略导引,创设“人人可成才”的学习环境,适当减少知识的单向灌输,有针对性的增加教学活动安排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合作探究时间和展示自我舞台。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完成从学校本位、教师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备课中,立足文本,出发点从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完善以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发展为归宿的“学案”。在教学设计上,,要从以备“教”为中心设计教案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设计学生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授受式教学转变为授受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合作。

4.改革学业评价模式。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制度,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创新优化评价内容和形式,强调知识的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重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让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发展。

(三)处理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是相互融通、统一构建、相辅相承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都是为了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提供综合能力服务,是一种相向服务关系。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可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以便在担任幼儿教师以后,能对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有关自然、社会现象做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专业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重点以实现学生能力为培养目标,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掌握岗位技能的操作原理和操作技巧,从而提高职业技能能力。专业课以文化课为基础,文化课的知识在专业课中得于深化。处好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才能发挥好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健成,幼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3)

[2]由显斌,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3]林倩,刘永萍.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时代文学,2008,(09).

作者:黄明疆,男,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