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色彩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中职学校色彩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刘红艳

刘红艳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职业技术学校063000

摘要目前职业学校色彩基础课程重在“以技传道”用统一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学生思路狭窄。这样的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面对存在问题,文章对中职学校色彩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怎样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提出方法:一、强调布景处理,呼唤学生审美情感和表现欲望;二、结合专业特点注重表现性色彩教学;三、强调肌理构成。

关键词色彩教学布景创新肌理表现

色彩基础教学是中职学校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审美修养、造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中职学校色彩基础课程重在“以技传道”,用统一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学生思路狭窄。新的课程改革提倡重视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里目前的色彩基础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色彩基础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思考。以下是我在中职学校色彩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强调布景处理,呼唤学生审美情感和表现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色彩静物写生在课程中占主脉地位,静物选取的随意性,构成方式的主观性,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极佳题材。所以色彩静物写生在教学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要在色彩静物写生中画好静物,所画的静物必须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或是说绘画激情,因为动情作画和不动情作画,作品结束后的状态和表现的内蕴是有区别的,如果把前者比作有血有肉的活人,那么后者就是没有生命的蜡像。作画时如果对写生对象一见倾心,被某种色彩或色彩关系打动,产生了很强的表现冲动,有了非画不可的表现欲望和激情,这其实是画好静物的先决条件;相反,假如对表现对象没有任何心理触动,处于麻木的状态,没有表现欲望,没有绘画激情,那么不可能画出好的作品。所以我认为布置静物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要画好色彩静物必须布置好静物。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两套布置静物的方案效果较好:

(一)学生自我参与,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布置静物

每个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性格爱好也千差万别,专业素养及审美情趣不同,对喜欢的静物自然也就不一样,由学生自由选择静物、布置静物,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表现“欲望和激情”,而且布置静物也是一种创造过程,让学生自己布置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联想力。

在布置静物之前必须给学生讲解相关的色彩理论知识和构图知识,因为静物的组合,从物体的形状、质感、肌理到色彩的搭配等都十分讲究,这些布置都直接影响到最后作品的艺术效果,可以这样说布置好一组静物,是一幅静物画成功的一半。

学生在作画之前一定要从画面构图、造型、素描的关系中感知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寻找它们的层次与联系,才能表达出这种层次感所产生出的美感,实现色彩训练的目的。这种方式对学生在时装画设计课程中构图的表现中也会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布置静物之前必须了解基础的色彩、构图等理论知识,在布置静物的过程中教师要辅助和引导学生,和学生同共探讨,师生共同创设一个喜欢的、感兴趣的静物。

(二)先由老师制定多场布景,再让学生自由选择

老师布置多场实景无光影静物,选定自然而新颖的动态,不考虑光源因素,布置静物时,选择多种形态可将三四个静物台联接成一个长形大舞台,特意不安排主宾关系和静物中心,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新奇的东西来作画,激发参与热情。

这种大场面的布置静物,特意不提供可供直接模仿的内容,必须由画者参照自然重新安排,自主选择、取舍与组织。画者根据自己的偏爱进行取舍,也可把两件相隔很远的物体挪移到一起。学生的位置是移动的,从左中右至少三个视点去观察,将会发现奇妙的色彩邻接关系和造型邻接关系。然后重新安排画面。新奇的静物可以激发画者的感知热情,反常化的摆置方法其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新奇的审美趣味。

二、结合专业特点注重表现性色彩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直以来色彩教学实行写实画法的单一教学模式,着眼于物象间的光色变化关系,强调对客观对象的体积塑造和空间、质感的表现,画面具有较强的真实感,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艺术创造的发展力。

写实画法在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过程中,只注重训练学生对写实性自然色彩的表现,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很少涉及主观色彩的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表现性色彩教学,因为表现性色彩写生不照抄自然,而是根据自然进行再创造,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从美的观念出发,变被动地模拟自然为主动地组织画面,学生取得作画的自主权,便具有了作画的热情和创造性。掌握体现色彩的实用性。

三、强调肌理构成,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肌理表现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形式,它是指在画面上利用不同物质材料,使用不同工具和技法制作出的表面纹理效果,即各种高低凹凸,粗滑干润等纹理变化,肌理是画面整体美感的一部分。

毕加索在作品《带藤椅的静物》中把藤编和报纸拼贴在画面上,形成了非常美妙的肌理效果。淮斯的作品《窗台》,在人体塑造上用了小笔触的笔触肌理与背景使用虚幻的抽象肌理塑造,形成虚实肌理的对比,传达出来的是抒情的伤感,同时其作品中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点状肌理对活跃画面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波洛克在他的作品中甚至嵌入钉子、图钉、纽扣、硬币等,抛弃画笔,将颜料滴洒、泼甩在地上的画面形成了很特殊的肌理效果。

这些艺术大师不断地尝试、探索各种材料、技法之间的综合运用。

所以教师在色彩教学中不应束缚学生在材料上的应用,在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材料表现同一教学课题,只要这种材料学生感兴趣而且适合学生就可以,培养学生在材料及技能技法上形成个性化,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并且应该鼓励学生综合地利用各种材料来作画,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跨画种的技法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和借鉴。

四、结束语

以感性进入色彩教学,化解枯燥的理论;以生活为基础,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动性,带动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掌握一种表现生活的语言。这种创新色彩基础教学方法和模式对提高职业教育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构成基础装潢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2】崔唯.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3】席跃良.设计构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文航.浅谈水彩画中的肌理及其美感.[J].美术大观.2006.(06)

【5】贺建国.肌理——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J].中国水彩.2005(04)

【6】唐泓,纽敏,刘孟.构成基础.[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